把花草编成故事来讲说,会让你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这儿就有一则:
小苍耳,骑白马,没腿也能走天下。告别妈妈和故乡,快到远处去安家……
这首儿歌典型说明了苍耳种子传播的特征。
苍耳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外来物种,原产地中海一带,据说是一千多年前,西亚的羊群大量进入中原,羊群路过长着苍耳的草原,羊毛上粘了许多苍耳种子,洒落地上生根发芽,从此扎根中原,进而遍布大江南北。苍耳故又有俗名“羊负来”,或者羊带来。只是由于进入我国时间比较早,已经归化为本土植物了。
有人说《诗经》里的卷耳就是它,其实是错误的,那个时候这个东西还没有进入中土呢!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散文《夏天》,说他的家乡把它叫做“万把钩”,也很形象。“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小时候没什么玩具,苍耳就成了我们的最爱。秋日,成熟的苍耳子变成灰褐色,周身布满了针刺,我们一粒一粒摘下,轻轻拢成一个大刺球,带回家滚着玩。我们还常把苍耳当成作战的“飞镖”,互掷着玩。
我曾经试图掰开一颗苍耳,无奈外壳坚硬如铁,只好借助于刀具,竖着锯开一道缝,再横着划出一个小口:小小的枣核形的刺儿头,竟然有东厢西房两个居室,各住着一个瘦果,瘦果有些葵花籽的样子,其果皮很薄,犹如一件松松垮垮的黑色真丝衫。
是苍耳种子的铁罩衫,飞禽走兽也奈何不了它。钩刺助它千里远行,果实就是一座流动的坚城,果实干燥,不蒸腾水分,处于休眠状态,比经由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的阔叶植物更能适应恶劣的外部环境。它可以等上几年乃至几十年,等一场雨,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