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看过《读者》、《青年文摘》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暗无天日的应试教育时代,它们与枯燥的课本相比,有思想,有趣味,还有动人的小故事,因此广受学生欢迎。随着这些杂志的流行,一个词也深入人心——心灵鸡汤。
时代风气变化快,“心灵鸡汤”这个词已经和鸡汤一样渐渐馊掉了。从前的许多畅销书,会在封面上标明“余秋雨/于丹/易中天力荐的心灵鸡汤”,出版方基于经验认定这会更吸引读者。但如今,如果你说一个人写的是“鸡汤”,恐怕会迎来怒气冲冲的白眼。
心灵鸡汤之所以泛滥,是因为这是一个混乱、生机勃勃、所有秩序正在重构的变革时代。穷人焦虑迷茫,渴望致富却找不到门路,便通过“马云语录”来给自己打气;传统婚姻制度在瓦解,新的爱情观尚未确立,许多人在婚姻中受尽苦头,便奉“Ayawawa”的文字为圣经;缺少信仰,但内心又希望有寄托,因此“仁波切”就大行其道。
其实,心灵鸡汤并非全是坏东西,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辨别方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知识获得进步。好的心灵鸡汤是“进步方法论”,它们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有效地提升自我,从而达到更理想的状态。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种习惯》、《与时间做朋友》便属于此类;坏的心灵鸡汤是“毒鸡汤”,它们不讲逻辑,不论是非,只求让人短暂痛快,或者麻痹陶醉,这些“毒鸡汤”残害着人们的心智,背后的“毒鸡汤生产者”却挣得盆满钵满。
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速地鉴定“毒鸡汤” ,从而远离“精神毒药”——那些把复杂的人生简化成一种逻辑,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只要 勤奋/坚持/不要脸/,就能成功/结婚/走上人生巅峰的论调,都是让人误入歧途的“迷药”。
人类喜欢为任何事情找到确定性的原因,更糟糕的是,由于智力上的懒惰,会把一个由多因素综合导致的局面简化为单因模型。比如,马云之所以成为首富,与互联网崛起、时代机遇、个人天赋、团队努力都密切相关。然后,大多数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分析背后的复杂原因,他们需要一个简单的理由,来解释这一切。这时候,“毒鸡汤”写手就炮制出这样一套理论:
马云考大学多次,一直失败,但从未放弃,坚持到底;他学习英语,被人嘲笑,但从不气馁,坚持到底;马云的阿里巴巴第一次在香港上市,并不成功,但他锲而不舍,坚持到底,最终在纽交所敲钟······现在,马云成为首富,这是因为,他是一个坚持到底的人!
接下来,写手“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你之所以不够成功,是因为不够坚持。只要坚持,一切都有可能!事实上,比坚持更重要的是选对方向,如果选错了目的地,即使拼了老命也只是南辕北辙。
这就是绝大多数“毒鸡汤”的真相:他们把复杂的成功逻辑,简化为容易理解的单一原因,比如“性格”、“奋斗”,甚至是“厚黑”“不要脸”,从而煽动没有辨别力的年轻人热血上涌激情澎湃,不撞南墙不回头。因此,当有人斩钉截铁地告诉你:
- 坚持就是胜利
- 细节决定成败
- 性格决定命运
·····
你要开始警惕了。因为世界上所有的成就,都由时代、个人、偶然性等多重因素一起塑造,过于强调某一点的决定作用,不但无助于看清事实真相,更会将人带入歧途。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中国足球队在踢比赛,主教练是外国人,在场外看准机会,想让团队配合完成头球射门,他开始用手敲脑袋,向场内队员示意。前锋看到信号后略有不解,心想“教练是想让我用手球吗,可是手球违规啊”,因此犹豫着没有做出动作。教练很着急,加快了敲脑袋的频率,前锋看到以后下定了决心:“不管了,听教练的准没错。”然后他痛快地用手将球扔进了对方球门,转过身去,正准备邀功呢,结果发现教练懊恼地在跺脚。原来,教练说的是“Use you head”,而不是“Use your hand”
真正的人生进步,从正确地使用大脑开始。不论面对何种权威,都保持审慎的怀疑,试图发现事物背后的缘由,才有可能找到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