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井冈 高峰塑魂
——参加2020年江西省第四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
学号:250 乐平中学 余明良
十月,田野中到处挺立着人们收割后剩下的稻秆根部,似乎默默诉说着这轮金秋的丰收。
从2020年10月27日开始到2020年11月2日结束。这次为期一周的省级学科带头人第四批培训,充实愉快,收获满满。
培训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在参加两次现场体验式学习基础上,开展了《红色基因铸师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知识结构的视域看待核心素养的培养》、《精细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名师的成长与修炼》、《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走向“四有”好老师——名师成长故事分享》等七场专题讲座。自始至终,我都被一种厚重的使命感、前辈大咖们的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精神和同学们求知若渴的激情而感染着。通过这次的学习,自己内心的方向更加清晰,意志更加坚定,也学到了很多迫不及待想去尝试的“秘籍绝招”。
一、高考也许就是一场最有趣的游戏
井冈山小学校长张清云的讲座标题是《红色基因铸师魂》,他从自己的“追星”经历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做“四有”好教师,从我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谈到红色烙印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让我颇受启发。他说到“地里不种庄稼就会长杂草”,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我校有许多兴趣爱好广泛的教师们,他们有的自费在外学习声乐、舞蹈,有的百忙抽空给自己亲戚朋友的孩子们培训书法、朗读等。如果学校的老师们在追寻各自兴趣发展的同时,相互借鉴,相互引领,各取所乐,这不仅大大增强了老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更给各个老师彼此间搭成了”众乐乐“的舞台。而且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应该可以形成稳定的兴趣协会,必要的话,可以从外面引进更为先进的模式和更为专业的团队指导。这样老师们的内心种上了庄稼,自然也就充实了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愉悦了心情,强健了身体,提升自己内功的同时,也给身边的孩子们起到了师范作用,自然也就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老师们是这样,学生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引领下,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该积极进取,学好基础知识,争取跨进自己梦想的大学继续深造。这不正是国家在孩子们稚嫩的大脑中种下了庄稼吗?每一个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正如我们伟大的祖国也爱着我们,用情至深,不言而喻。爱的深沉,不应该是任其逍遥,无所畏惧的,真正的爱除了该有的呵护,适当的危险警告和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高考,其实就是早期的人生修行,这是每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认识自己,让自己融入社会,不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第一步。这个初心,如果没有得到肯定,没有被坚持,孩子们很容易会迷上网游,迷上动画。。。。甚至,自暴自弃,内心杂草丛生。所以,也许克制孩子们不沉迷游戏的方法,不应该是一味禁止,有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大胆提出一个玩的目标,玩出水准玩出成绩?如果,所有的游戏都是这般要求,或许最后孩子们会发现,其实最好玩的游戏应该是高考。高考给孩子们的心里种上了庄稼,保持了孩子们求知的积极性,让其对自己的欲望保持敬畏,也开启了孩子们人生的修行!
二、提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求知欲
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润州教授是一个专注科学,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的讲座标题是《知识结构视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遭遇着怎样的阻隔、以及如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讲座引领我们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从理论的绝对高度指导我们教学实践,做到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即课,课即人,让课堂有温度,走出“知识理解”的教学围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李教授指出,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科核心素养至少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从结果上看,由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构成的层级结构;二是从过程上看,由”价值旨趣+问题+方法+事实概念性知识“构成的顺序结构;三是从过程的结果上看,由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构成的层级结构。
这段文字的表述,乍一看生硬难懂。当教授陈述完毕后,他似乎预期到大家的反应,直言,“各位老师,有问题不妨提出,这个问题很重要,绕不过去,但是很难懂。”当时我也是乱成一团,不知道为什么教授会用从“结果”、“过程”和“过程的结果”三个角度来看待学科核心素养。我认为“结果”和“过程的结果”有表达上的重复。
由于人具有自我反思意识,直面人类认识的结晶,在探讨什么堪称为知识时,人们通过回顾知识创生的过程揭示出知识得以创生的方法、思想与思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知识类型——方法性知识,进一步追问人们为何创生出这样的知识而不是那样的知识,就汇聚成另一种新型的知识类型——价值性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知识的抽象程度,知识至少可分为三个层级,形成了一种由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构成的层级结构。李教授继续概述道,并且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简单命题“人是德性的动物”,这知识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在此意味着人是“德性的动物”,而此含义的逻辑就体现在种差“德性”上,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德性”。但人为什么用这种符号表达此种含义,而不是其他含义;为什么用此逻辑,而不是其他逻辑,则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方法的运用、思想的表达与思维的运作。
通过这个例子,我似乎明白了,李教授所描述的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的理解。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知识,知识本身是由各种事实和概念组成。这点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知识和事实本身是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比如生物学的发展,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很多概念和认知是变化中的。但并不是说,这些知识和事实就不是学习的对象,教育应该通过这些知识传递知识本身和获得知识的方法,更应该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要传递这些。也就是说不仅仅是“鱼”和“渔”还有“欲”。在课堂中让孩子们明白概念和事物的显性表型,讲述和题目训练也许就能达到。但是知识创生的方法的掌握、情感濡染与价值领悟,或对学生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培育,是不能脱离知识创生的过程来单独传授与习得的。倘若脱离了知识创生的过程,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会幻化成他的经验范围内的认知。这样的教育是很费劲的,也不科学,孩子们很难准确理解这些事实和概念,也无法通过这些概念与事实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最后只能是勉强记忆。这样的教育过程无法激起事物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也不能做到让孩子们体会成长中的快乐。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强的催化剂,而获得知识的本身过程就是最好的教育和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就像我们考驾照,重要的也许不是教练说了什么,或者怎么说,直接让我们上车体验,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教练的描述再怎么细致生动,最后我们的理解仍然只能建立在我们对开车这件事情的经验理解上。然而教会我们开车的,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学会开车的渴望程度以及我们经历开车这件事情本身。所以,课堂从二维目标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提出其实就是我们对教育这个事物本身以及我们大脑的认知过程不断了解后的产物。这种核心素养的提升,应该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建立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体系上,真正强化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课堂质量,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从而快乐学习的目标。这样看来,李教授对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的表达是很精准,也很有必要的。
在这七天里,重复率最高的关键词就是“学习”,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陈平校长讲座中的“翻转课堂”和付艳芳老师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都着重强调了这点。教师该怎么学习,怎么在学习中做课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田宗友教授做了详细阐述。怎样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也许是我毕生努力的方向。总之,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感谢省厅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感谢李主任和所有工作人员的精心组织和无私的付出。通过此次的研修,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克己修心,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坚持科研探究,争做“四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