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
今年的清明时节,天气一反常态,艳阳高照。没有了雨纷纷,倒为扫墓平添几分暖意。
节后两日,祭拜完自己家的祖先,又赶到先生家祭拜先人。一边是冷冷清清的几人,一边是人丁兴旺几代人前往,这时深刻体会到兄弟姐妹多的好处,也感受到农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
归来后,对死亡有了些许思考。古人云:"未知生,焉知死"。而此刻,我更愿意向死而生,探寻死亡对生命的意义。
(2)
第一次对死亡有概念是在九岁左右,外公去世。记忆中,那是母亲第一次嚎啕大哭,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即使生活艰苦,邻里恶语中伤,也从不轻易落泪。
一直以来,外公对母亲最偏爱也最放心不下,临走前,召集几个子女在床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对母亲多照顾。
三岁前,在外公外婆家住,虽然那时记忆甚少,但他们对我的宠爱依然铭记于心。印象中,外公是个瘦瘦小小的老人,喜欢喝点小酒,喜欢牵着我或让我坐肩头带我出去遛弯。
自从母亲出嫁后,外公总是给我家送他自己种的米,偶尔给母亲塞点钱。母亲回娘家时总会带些外公外婆爱吃的,然后亲自下厨炒几个小菜,陪老人家唠唠嗑,喝喝酒。
父母在,家才在,外公离去二十多年后,外婆也走了。此后母亲就很少回去了,她说回去已经没有家,没有想见的人了。
(3)
对死亡有深刻印象应该是高中时期,那次是叔叔的离去。
叔叔小父亲十来岁,以前一直做的是卖猪肉生意。他比父亲结婚早,所以堂姐堂哥都大我很多。那个年代,卖肉生意利润可观,叔叔发家致富后在隔壁村买了房,平时走动也就少了。
因两家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对他的印象也就非常少,记忆中,他很爱喝酒,经常一副醉醺醺的样子坐在我家门前和父亲有一句没一句聊着天。
而在他离开的前一周,他也坐在门口低着头似睡非睡,却不曾想那一面竟是永别。听母亲说是喝醉,摔了一跤脑部受伤,就没再起来。
虽然交集不多,但毕竟亲戚一场,心里难免感伤。记得那日在他家楼上,听着楼下的哀乐,心里竟有一股悲凉的情绪。
那时候总是不理解,人走了这么令人悲伤的事情为何要敲敲打打,白事整的比喜事都喜庆。与其死后大张旗鼓,倒不如活着的时候好生照顾。
(4)
直面死亡的一次就是父亲的离世,如果说之前都是远远观望,这一次算是近距离接触。
看着一个人从活蹦乱跳到奄奄一息,第一次进火葬场看着亲人在那里燃烧,慢慢地只剩骨灰,这过程不曾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
那一刻,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化为虚无,任你撕心裂肺,也无声回应。那一刻,你会恨自己,为什么以前没有多陪着说说话聊聊天,没有把你的爱说于他听。
如今,阴阳相隔,你已经无法触碰那鲜活的生命。世上唯有生死离别最残忍,无法重新来过,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唯有祈求上苍让他天堂的路好走,即使在此前一直不相信有天堂,也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开心快乐。
(5)
关于生死,之前写过一篇《如果生命开始倒计时,你将如何度过》,源于李开复先生的那本《向死而生》。
那段时间心情低落,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反复看了几次。看这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名人在死神面前如何化险为夷及对生命的感悟。
我也问自己,如果时日无多,会做些什么而不留遗憾呢?唯有对生命深刻的思考,才能明白活着的意义。
此后,每一次遇到困难都告诉自己不要太早放弃,更不能想不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每个人的归宿最终不过一抔黄土,但在这生与死之间,我希望余生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回顾的时光。
而总有一天,我们会与爱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彼时也许可以向他诉说我们的思念。
我在这里书写生活点滴及感悟,坚持写走心温暖的文字,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