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则并非冷血,而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一种策略。不为了证明自己而随意接受提问,其实也是对于提问者负责的表现。
生活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非常多,特别是同一年龄、同一环境,同一经历的人,往往都要面对很多相似的问题。于是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超过两个以上的人问同一类的问题之后,就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针对这个问题,写一篇所谓的清单或者攻略。因为我预测,后面一定还有人回来咨询这样的问题,我写好之后,直接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这不就是对大多数人有价值的东西么?
于是针对小密圈的使用,针对孩子军训前的准备工作,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作息制度和吃饭问题,针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问题,针对孩子犯错之后的处理问题,我都尽量写的准确详细,再次遇到有人提到这种问题,我直接甩一个链接给他,他看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还可以就我的做法和思路跟我在进一步交流一下,哈哈,原来写作真的是一个高效,深入交流的工具。
同样我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自己不太明白的问题,除了咨询百之谷之外,我也会把它放在自己的每天三件事中,每天都要针对这个问题想想办法,记录一下。特别是关于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我会反复的跟爱人,跟孩子沟通讨论,商量,想尽办法要找到让大家多赢的套路。于是围绕一个问题的深入反复的思考,让我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相关背景,需要考虑的资源都有个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旦突破,咱就是行家里手了。
昨天读了古典老师的新书《跃迁》抢读版,书中关于森蚺大蛇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晚上回家又看到爱人在追《我的前半生》,女主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是继续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大商场挣几个活钱,还是冲出舒适区到高价值区,到头部去挣扎着做到头部。我和爱人作为局外人居然都替女主选择了后者。
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问题,其实也都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问一些弱智的问题,自然就会让那些位于头部的朋友把你筛选出人家的社交圈子。认真思考,对舒适区的问题有过深刻全面的思考,跟人交流的时候收益更多,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更多,自然会被别人纳入高价值区的社交圈子。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安逸舒适,还是挣扎着问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