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高二学考后的空档,女儿说想看点世界名著。按说像现在浙江高考改革成这个鬼样子,又加上她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练习画画,她是没有时间看大部头经典名著的。然而,这么些年母女相处,我算是认清一个事实,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朋友,顺她意再引导比唱反调抬杠更有效果些,所以作为老文青的老妈还是陪她看几本名著吧。
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或因人物形象经典,或因揭露了一个时代的背景,或因启迪人的智慧,一定是有它的特别之处,比如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就让人过目难忘。十六岁少年霍尔顿来自纽约富裕中产阶级家庭,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在外面游荡的一天两夜。主人公霍尔顿满嘴脏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帐”,读书极不用功,五门功课挂了四门,因此再一次遭到学校的开除,抽烟、酗酒、打架、泡妞,活脱脱一个问题少年的形象。“不感兴趣”是他的口头禅,假模假式的人事交集更是为他所不屑,他讨厌学校,讨厌同学,讨厌父母。他甚至讨厌那些喜欢“祝你好运”的人,然而他却惦记“中央公园的鸭子冬天到哪儿去了”,时时怀念他早逝的弟弟艾里,为偶遇的两个穿着朴素的修女慷慨解囊,在雨中陪着小妹妹菲比坐旋转木马……他渴望消失,渴望逃到西部,装个聋哑人,与整个社会秩序绝缘,然而却又无时不刻地担心被世界孤立,故作沉默却常常有着“别让我消失,别让我消失”的内心呼喊。《麦田里的守望者》算不上一部意识流小说,但作者塞林格在作品中使用了诸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等经典意识流的技巧来展现主人公霍尔顿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少年混沌时期的愤怒和无奈。
《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首次出版,是作者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一经出版,就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尤其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霍尔顿倒戴着鸭舌帽的形象到今天仍被青少年模仿。这本脏话连篇的书能流传至今,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大概是很多人在少年时期都有霍尔顿一样的中二病,这个从女儿嘴里学来的词汇,显然非常适合霍尔顿,以及这一类敏感、情感充沛又消极的少年。他们焦虑、愤怒、孤独、反叛,渴望纯真善良,痛恨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只是到了最后,绝大部分人都和这个世界和解了,成为年少时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人们通常会把这个过程叫做成长,把这结果叫做成熟,就像书里安东里尼先生所说的“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把青春小说提高到严肃文学的高度,这就是塞林格的高明之处。看完这本书,霍尔顿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无从而知,但我们一定会记得霍尔顿天真单纯甚至有点幼稚可笑的理想: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