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的是福州本土《家园》杂志2009年5月号(总42期)。这是一本关于书与书店的专辑。书是女儿在十年前还在中学(初中或者高一时期)念书时购买的杂志,当初的一个中学女生,很文艺,很喜欢这本杂志。
说到书与书店,自然会有许多话题。因了这期杂志,想写一篇关于我与书、与书店的文章,起了个头,感觉太匆忙,还是放缓节奏吧。
这期杂志,有几篇文章可读,如梁文道写《喧嚣城市里的孤独~纪念一位被书压死的书店老板》。这位叫罗志华的香港书店老板,其命运还真是悲惨,开个书店惨淡经营的,最后的结局竟还是与书脱不了干系。见过被玻璃、被围墙压死的,没见过被书压死的。你可以想象,他的书店会有多少的书,周转不快,越积越多,书店变成了仓库,仓库逼仄,堆放不当,导致悲剧发生。
十来年前,梁文道写的这篇文章,他说道:“我们很容易就会感到罗志华的死,其实就是一个象征;象征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征我们的未来。”
被他不幸而言中。十余年后的今天,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网购与电子读物日益盛行的时代,书店的经营环境更是江河日下,今不如昔。书中提到的这些书店,今天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吗?不转型,肯定死,转型了,也未必能活的滋润。这就是当下书店经营的现实写照。
十年之后,再来出一期还是关于书店与书的专题杂志,就感觉很有意思。
因为喜欢买书(买的多看的少),其实在很早以前,也有过去开书店的想法。幸好也只是一个念想,没有真的去付诸实施。晓风书屋老板许志强在十年前就说过:除非你有资金上的准备,可以承担长期的亏损,只是抱着坐拥书城而不想盈利的决心,否则,真的不要开书店。他是当局者,也是过来人,至理名言啦!
这期,还有一个在厦门开过“思无邪”书店的作者,写的是关于他开书店的往事。十年过去了,他准备了足够的资本了吗?又义无反顾地返回到书店经营者的行列了吗?
这十几年,我也没有间断地在买书,但很少去新华书店或者书城,大都通过当当、京东还有孔夫子旧书网进行网购。可想而知,如我这样还固执地依然喜欢看纸质书籍的读者应该是逐渐在减少,而新生代,如我女儿这辈的年轻人,就连网购纸书的兴趣及可能性都没有,可想,要开实体书店,其经营环境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
↓关于书与书店的图片与文章;
↓关于西班牙中部比斯开省首府毕尔巴鄂的图片;
■摘录
□。。。大厦门的概念渐渐浮出。我用40分钟时间就可以到达祖父当年徒步、过海、搭车才能回到的故乡,而这中间逝去的东西我却计算不清楚。只好一边寄望着能够藉由地理格局的变化,打破厦门人心中的岛民格局,另一边也扎扎实实感伤那些消失的风景与城市进程中遗失的人事记忆,有悲有喜。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戚林八音校注》,编者是李如龙与王升魁。作为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俗韵书《戚林八音》合订自两本书~《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和《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合订本目前可见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学海堂的木刻本。
□而在那些爱书人家里,我是一次又一次地忍住艳羡,忍住不向他们借书,听他们讲他们和书还有书店的故事,讲这个城市曾经的书店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书店。。。
□我的建议是不要去开书店,尤其是在福州这样的城市。晓风在省府附近的那家店,什么书都有,位置也很好,但是还是不赚钱。除非你有资金上的准备,可以承担长期的亏损,只是抱着坐拥书城而不想盈利的决心,否则真的不要开书店。(晓风书屋许志强)
□中文的“青文”和英文的“曙光”就是内地与香港、台湾这三种新势力的汇流地。去逛“青文”和“曙光”,简直是进步知识分子的身份标识。
□而在书店风景之后,我想到的却是书店的灯光,谁来传下这盏灯光,让它在风雨飘摇下依旧点亮着读书人眼中的愉悦。
□从我的父母那里,我学会怎样乐观地生活,那是我一生最好的礼物。(元泰茶业陈安妮)
□性情急躁,声线提高。
□去到为她毕业设计提供高昂赞助的国内服装公司工作。
□术业有专攻
□不一而足
□分门别类
□了然于心
□书+音乐+咖啡,这是光合的“造氧”过程,这种柔性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复杂化学反应,你大可以不尝试,但你无法不喜欢。
□去到他们的屋里,先是被一大柜一大摞一大片的书惊到,接着便是分享阅读的愉悦。
□按图索骥
□他觉得纸书是不可能毁灭的,纸书的墨香、形状、色彩都是网络上的虚拟图书所无法取代的,而网络让爱书人的交流更多,由此会带出更多的读书人。
□古代帝王宠幸宫妃犹如他宠幸自己的书籍,有的书经常翻阅,有的却未曾被他临幸,他是自己阅读共和国里的君王。
□每个城市都有值得去的书店,无法想象没有书店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爱书人都自诩是精神的消费者,在这个消费世界里书店是他们最爱的去处。爱书人可以理解女人错过一个l v 包包的心情。因为他们同样会因为买不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抓狂。相对于图书馆的潮气和昏暗,他们更爱书店的温暖和阳光。书店里流动的书籍和来往的路人最能满足他们古怪的嗜好。在书与城之间,书店是他们理想的据点。
□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靠细长落地窗的座椅上,感受下阳光直射书页上的温柔,闻闻旁边左右间咖啡馆里飘来的咖啡香,如此消磨一个下午吧!
□开一家紫色和白色相间的书店,是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她认为紫色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很适合女性,和白色搭配起来很干净、纯粹。进入书店会感觉到一种雅致,就像一个安静的女子。
□饱学之士
□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
□同道友朋
□书店是上海物质洪流中的一片小小精神沙洲,店主的书生气质决定了书店的风格与品质。
□创立书店的过程是一段斑斑的血泪史,店主希望自己的书店可以成为那些精神漂泊者的家园。
□他(广州博尔赫斯书店店主陈侗)觉得书店的存在不能以利润为本位,利润是可怕的。他的书店能继续存在,完全是出于他个人的一种文化责任。他没有妥协,书店依然顽强的生存,爱书人也希望它能一直存在下去。
□没想到在师大校内的游泳池边,会有那么一家书店,书店的名字文皱皱,名叫“四当斋”,书店里贴着宋人尤袤的一句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幽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也是“四当斋”店名的由来。现在连去书店的人都不多,古人这般的读书境界,更是难以企及,不过想必这也是店主小吴的愿景。
□任何作品必先能够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肆无忌惮却又心思细密
□在跌跌碰碰中我们学懂扶惜大家身上各自的伤痕,学懂欣赏不完美的美,为自己多增添一点人性的温柔。
□外表狂野内部优雅
□经济衰微
□以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自我再生的毕尔巴鄂(是西班牙中部比斯开省首府),经过一项又一项不间断的用心整建,现在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充满艺术时尚的设计之城。
□开始也是惨淡经营,面对艰难困苦,仍然坚持己见,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并最终取得成功。
□很多人说是一个古根海姆救了毕尔巴鄂这个无名小城。真是仅止于此的话,毕尔巴鄂就不足以成为全球中型城市改造的典范。它的成功不是不可复制的,但绝不仅仅是请一个建筑师设计一个伟大的建筑。对于城市的生命力,需要更多的人文胸怀,而不是注入硬性的建筑。设计主义才是城市改造的绿洲之源。目睹毕尔巴鄂从衰微到摩登,毕尔巴鄂人民感觉又重新找回了尊严和自信,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设计的城市是幸福的。
□在大多数人眼里,毕尔巴鄂真正的地标建筑是一九九七年落成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这座伫立在内尔维隆河边的博物馆,混合了熠熠发光的钛金属,质地厚重的石灰岩,与透明的玻璃帷幕材,造型奇特令人难以名状。整座建筑在极为崎岖地势的条件之下,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与内尔维隆河上的桥梁结合,形成一个恢弘的城市门户。
□这座连接新旧城的大桥主体结构是一个高14.6米、由直径75厘米的抛物线型钢拱,支撑着4.75米弯曲的玻璃桥面。桥身全白,线条流畅,简单而富动感,灵巧地坐落在三角形桥墩延伸出来的支架上。
□设计师最爱的白色元素令彰显力量的几何对称性多了几分浪漫,当地人都亲切地管新机场叫“白鸽”。
□其设计的蛹(yǒng)形强化玻璃雕塑地铁出口,给这座工业老城轻盈的太空感。清水混凝土墙面,玻璃与不锈钢金属用材,半圆形的隧道候车月台,都给地底空间带来了宽敞流畅的感觉。人性化的隐形运输动脉设计使得毕尔巴鄂成为运输效率最高的欧洲城市之一,每个市民都希望地铁能够经过他们家。除此之外,市郊通勤火车的沿线车站也是设计感十足。
□乱世当中小民的境遇令人动容,因为他们身上看到营营小民不能抵抗的时代悲凉。而英雄,让我们敬仰的除了彼时所成就的事迹,更有他们的信仰。
□但是在台湾这个社会,甚或整个闽南海商社会,这种以民俗信仰为依托的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被上纲上线成为至高神圣的“宗教”、“精神”。这不就摆明了,这个区域的思想困窘与贫乏吗?
□如果温吞的厦门有一天变得优雅性感,那么一定是1801惹得祸。
□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林林种种
□不可小觑
□自认有品的大学生不会在意像“爱拼才会赢”这样俚俗的歌曲,高贵自持的文艺青年也不爱与商业为伍。
□众多拥趸(dǔn)
□修葺(qì)
□白天和夜晚,在书架前逡(qūn)巡往复,抚摩钟爱的每一本书,披览翻阅,便觉得,幸福欢畅,就在此刻。
□求之若渴
□弘一法师的书法,像未经尘俗沾染的稚童,返璞归真,这叫孩儿体,是书法的至高境界。
□语焉不详,甚至戛然而止。
□广受追捧
□戕(qiāng)害人家
□一位搞信息科学的工学博士,却对文艺对自然对植物差不多对一切都饱含热忱,以致添置了一个又一个书架,也容纳不下他广阔的热爱。书店的一些书友经常碰面。因为书之爱,彼此很容易便找到了共同语言,在一起考究图书版本,交流阅读体验。我喜欢他们这种关系的建立,喜欢看到书籍的流通,思无邪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一个支点,它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愧不能答
□但我坚持认为,思无邪的关闭,只是我个人的失利,而不是阅读和书籍的失败。读书人爱书人确实越来越多,人们对字纸的热爱不会消弥,对知识和沟通的渴望也只会愈加强烈。只要生活仍在继续,就会有书店存在的必要和位置。也许哪一天我又准备了足够的资本,我会把思无邪重新开起来的。
□由于我的疏懒,书店管理出现了重大漏洞,书几十上百本地丢失,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思无邪书店终于走到了自己生命周期的末尾。二零零八年四月,我向所有老顾客发出了一封邮件,通告书店即将结业。我的思无邪,我的贩书生活就此结束了。然后我离开了厦门。时光流逝,我愈加怀念我的思无邪,我怀念好书上架时,书店里挤满了欢欣鼓舞的书友,一片欢声笑语;我怀念夏天晚上,二楼的门不关,面朝大海,海轮进港,海上呜呜的汽笛。每次回厦门,我都要到思无邪的旧址去看看,想起此处彼处,这里曾有我的阅读、思考、欢笑和烦恼,这一切都不会再有了。
□《查令十字街84号》让人生出幻想,那些多姿多彩的读者中,也许就藏着你的海莲。书店的每一个明天都值得期待,你根本不知道第二天店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妙人。
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