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待已完成,回望,只是零星的碎片,怎么串,也无法串成完整的一体,即使是一辈子的本人,都难以成全,更何况是旁观者呢,亦或后人呢。
《黄金时代》,便是如此,导演许鞍华以及演员们,通过萧红遗留于世的文字,扑捉萧红生前的一幕幕,无论是想象,还是第三人代述,一个片段又一个片段,零零落落,终完成了一个客观的一辈子,萧红的一辈子,只有31年飘摇的人生,却足以堪称她的黄金时代。
在动荡的年代里,生命显得有些可危可畏,人们投身于革命的热潮,可她执意只需一个安定的环境,专心写作,她的文字,似乎和那个革命热潮澎湃的时代格格不入,她的文字定格在生命本来的归属思索里,直到后来,安定的年代,人们才意识到那份与时代脱节的本来存在。
对于萧红,我很少接触过她的文字。而有一句话,就那么不经意地,滑落在心底,散漫出醇厚韵味,不得不再次回味一番。
她的话大概是这样的,死亡并不可怕,只是还有点死不瞑目的东西,维持着我继续活下去。
所以,用文字,不断去探索,思考那点死不瞑目的东西,用文字去疏散郁积于内心的那些思考,即使是没有结果,也能感知到生命的存在,维持那份存在的了然继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得见,太多的真正的文字创作者生活在的这样的境遇里,读他们的作品,真正出自灵魂深处的作品,仿佛看见的是一个备受煎熬的灵魂,是身为人,生命深处所呈现的惑与痛,了悟了,又迷失了,再似乎了悟,又迷惘了。文字是他们的解药,也是毒药,一时间,顺着文字,在纾解内在的呐喊与郁郁,同时,越是迷恋文字的纾解,愈是陷得深,愈在其中纠缠,梳理不清。
舍伍德.安德森,他用文字把生命的真相呈现了,而自己深陷其中,依然不停地出走,找寻生命疏离的出口。海明威,乔治亚.沃尔夫,杰克·伦敦,海子,三毛,……,太多的人们如此在文字的离合里诠释生命的不羁和迷离。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字创作者,他们出离了文字的澄清和郁毒,活得很好很好,不仅用文字在思考探索,也在文字外清净忘我。
说着说着,有点远了。不过,艺术本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除文字外,电影,美术,音乐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不同的人选择的不同的方式在表达着内在生命的寓意。《黄金时代》,导演通过,不多的文字,第仨人的描述,以及汤唯沉在其中的表演,这样的方式来尽可能地呈现一个时代里女作家的一辈子,呈现一个生命曾在黑暗里的孤独、焦虑不安,同时自由不羁。她一生的黄金时代,恰恰遇上了这战乱里的黄金时代,可她,还是自己,一直是自己。这仅仅是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