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听得到快半年了,一直是有一篇没一篇的,不成体系
偶尔有些自己的领悟,但因为没有记录下来,也就这么随风而逝了
要真正学成自己的知识,还是得动动笔头写下来。在听完以后记录要点以及自己的体会感悟
那么从9月1日开始吧
9月1日这篇,介绍了经济学家奥尔森提出的一个概念,搭便车
定义:就是指集体行动中总会有人偷懒,团队人越多,偷懒的人越多。(滥竽充数也是这个道理)团队中真正努力的就是几个人,好处大家分,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当努力的傻子了。
成因:除非存在着强制或者其他手段,否则人数越多,追求自我利益的人越不愿采取行动去追求共同利益。文章举例家族企业说明问题。
解决方法:不可避免。只能从业绩 评估角度进行控制,无法彻底根除。宁老师提出:尽可能减小评估范围,建立起团队成员个人努力、业绩和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
要点1:要考虑到内部协作因素,合理搭配团队业绩和个人业绩的比重。
要点2:主观性业绩评价指标,要考虑人际因素,否则可能撕裂团队。要讲依据(举事例);主观评价在报酬占比不宜过大。举例优秀员工推荐权共赢
思考:一是小区业委会为何难以办成事,也是大部分人搭便车,仅靠几个热心业主办事,得利是全体业主。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挑头了。但要真考虑给业主一些利益分配,业主们估计是不愿意。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二是国有企业自身庞大,关系户多。搭便车比比皆是。干活出色的无非一是为了晋升获得更多利益,二是责任心使然。但后者多半出现在老员工身上,90后享乐族已不适用。目前我们企业内绩效有考虑个人业绩,但差别几乎可忽略不计,只是中层和普通员工之间差别大,因此一旦晋升无望,或者没有晋升想法,那么混日子是很常见的现象。所谓能干的人累死,不干的人闲死,国企的运营效率低下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