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并不是说一天只有2个小时是重要的,而是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可能一天只需要高效工作2小时就可以了。
其中有几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1、认识到每天的关键时刻—决策点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处于自动模式下——我们的所思、所感、所为都是按照无意识的常规程序进行的。所谓无意识,指的是思维或大脑并非有意识去做事,我们对许多行为都可以习以为常并且非常熟练,所以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地去监控他们。”
听起来不是特别好理解,但是结合我平常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来看,这句话就很是让人心惊了。
比如说,某天下班回来后,我本来计划的是看完一本书的某个章节,然后再写一篇文章,但真正躺在床上后,我就不愿意再起来了:“工作了一天,我真的好累啊,我就玩儿一会儿吧,劳逸结合。”
就这样,我一边自我安慰着,一边玩儿起了手机。经常是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快睡觉的时间了,至于读书和写文章的计划,自然又是延期执行。
认真反思一下就会意识到,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去选比较简单的那一个去做,就有点像念书的时候做考卷一样,喜欢先易后难。但其实,我们做事情都是有优先级的,按照紧急重要程度可以分为这四个: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完成起来的难度又很大,就像是我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自媒体从业者,给自己定的一年写30w字的目标一样。跟写一篇文章比起来,肯定是洗漱、打扫这些活儿更简单,毕竟不用费脑子嘛,可是长此以往下去呢?
所以说,在开始做事前,或者刚完成一件事之后,我们不妨给自己一点停顿的时间,想想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会更有意义。和我们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的时间比起来,这一点停顿思考的时间是很有必要花费的。
2、管理好你的心理能量
所谓的心理能量,就是“执行功能”的能量。“执行功能”指的是大脑所拥有的各种控制和决定方向的功能,它的功能包括做决定、做计划、短暂地记住一些想法,抑制一些行为、感受或想法。
我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运动后,身体会感觉到很疲惫,同样,我们的大脑消耗了太多心理能量之后,也会感觉到疲惫。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前两天,我入职了一家新公司,上班第一天,我并没有干很多活儿,但下班回来后却觉得非常累。为什么呢?因为我消耗了太多的心理能量。
早上洗漱的时候,我就开始想了:今天我要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背哪个包、要不要戴隐形眼镜…..第一天去上班,还是要认真收拾一下,给大家留下个好印象。好不容易能出门了,我又开始想,今天是坐地铁还是公交去呢,坐公交的话,在桥上会不会堵?一会儿我要买什么早餐,香菇包不能吃,味道有点大……
等到我到了公司,整个人其实已经有一些疲惫了,但是事情才刚刚开始:我的主管叫什么名字,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都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儿;我最近负责哪些工作、什么时候接手,有哪些东西是我现在不熟悉、但是必须尽快补上的;中午没有小伙伴喊我一起吃饭,我也不能表现地很失望、不满的样子……
你看,我们要做的决策何其之多,要耗费多少的心理能量,也可想而知。好钢要花在刀刃上,我们也要省着点来花自己的心理能量。
如果你第二天一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参加。那么你最好是在前一天,就提前定好一些事宜:明天早上要穿的衣服拿出来摆好,要吃哪家的什么早餐,在打车平台上提前约好车……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可正因为这些,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不用再浪费心力在这些琐事上面。
3、无须对抗分心也能更专注
以往,我总是觉得分心是一件非常不应该的错事,所以每每发现自己分神时,我就会在心里责怪自己、并逼着自己去专注,但是反而会发现注意力已经不受控制地飘走了。
但这本书告诉我:放任思绪飘走可能正是我们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专注起来。相比被注意力带到随便某个任务上去,也许任思绪飘散,过一会儿再把它拉回正轨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在工作中分心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去打开微博、朋友圈、公众号等等,一刷就至少是半个小时,与其这样,我们不妨盯着窗外,故意发会儿呆,只需要几分钟,之后就能重新专注于工作。
除了这三点之外,书中还介绍了环境、饮食、运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以及该怎么样去调节。贪多嚼不烂,我们先一点点尝试着去做,慢慢变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