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买房赚一生,买画富三代。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乱世黄金,盛世书画,盛世收藏年代,未来最富有的,将是懂艺术的人。
从中美高净值人群财富和艺术品市场成交额横向对比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预测到201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额将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长145.7%,有望达到美国市场的90%以上。根据福布斯富豪榜数据,1991至2014年,美国前400富豪总财富变动趋势与美国艺术品市场成交额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即随着富豪财富增加,该群体对艺术品的需求随之增加。)
根据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据此估计,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
“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从未如此密切。”《艺术生意:全球金融市场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的作者Noah Horowitz表示,“在最近几十年,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生意,如果想全面了解艺术世界以及我们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必须了解介入其中的金融力量。”
艺术资源变为金融资产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介入艺术领域的金融机构随之迅速增加,金融资本进入艺术产业,将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实现金融资本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融合,艺术资源变为金融资产。随着这些资本的介入及相关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国已进入艺术金融化的初级阶段。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分析了其中原因:一是因为国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人们生活富裕,家庭资产增长,高净值人群参与艺术品投资的愿望加强。另一方面,艺术品市场不断壮大,从不成熟到形成体系,艺术品资源的价值被认知、开发,而其高投资回报率也成为吸引买家入场的主要原因。
摩帝富艺术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表示,“艺术金融化的构想非常好,可以刺激艺术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进场,这个产业就发展不起来。”
艺术金融化不但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为艺术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艺术品市场都在探索新的途径,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目前,金融机构介入艺术领域,主要从事的是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信托、艺术基金、份额化几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推动了艺术与金融结合的进程和步伐。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艺术品值得投资,艺术市场也需要资本助力,才能进一步壮大。
西沐表示,“发展到今天,艺术金融取得重大突破,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不再是零散的、点对点的,或者仅仅是产品级的,而是体系性的形成。这是艺术金融真正进入体系化发展的阶段,这才是艺术金融时代到来的一个基本标志。”
产业化的理念发展艺术金融
“艺术金融是一个经济或者金融概念,千万不能单纯地看作一个产品,一定要用产业化的观念来看待艺术金融。”西沐强调。在他看来,艺术金融是一个至上而下的产业链条,不仅有自己的产品体系,还有独立的交易平台以及相应的支撑和服务系统,只有建立起相应的产业链条,艺术金融才能按照产业化的理念发展。“只有以产业化的理念,艺术金融化地才能发展持续、长久。”黄文叡说。
然而,在目前,因为产业链诸多相配套的环节严重缺失,艺术金融化发展的步子走得小心翼翼,西沐说,“金融机构看艺术品市场感觉水很深,不敢贸然进入,无从下手,而艺术市场看金融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切入。”
艺术金融化产业链发展面临重大缺失,西沐、黄文叡以及鼎艺艺术基金投资委员会主席陈波阐述了自己对产业链有待完善的看法。首先,艺术金融化需要建立两个行业对接的保障体系,比如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定价机制、咨询顾问以及艺术品确权等,建立艺术金融化的支撑体系,是文化艺术资源变为金融资产的前提。
其次,艺术金融化缺少衔接的平台,艺术金融化的核心是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和社会化,这是艺术金融发展的大方向。要适应这种发展,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点对点、一对一的交易形式上,必须建立更广泛,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台,能够让大众参与,实现艺术与金融的对接。
再者,艺术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具有共识的定价机制。艺术品评估的核心就是定价,但目前,我国没有一家具有公信力的估价机构,也没有形成具有共识的定价机制。
此外,艺术金融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艺术品退出机制和体系。目前,我国艺术品退出主要依靠拍卖,不仅公信力不足,而且单一且狭窄,严重阻碍了艺术金融化进程的发展。如果没有形成多元的退出渠道,就不可能建立完整的退出机制,资本进入就成问题。
而陈波认为,保险和仓储的缺失也阻碍了艺术金融化的发展,“保险是艺术金融化基础缺失最重要的一环,有了保险,艺术品仓储和典当才能发展起来。”
此外,在艺术金融化的发展过程中,监管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在艺术金融化发展过程中,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的力度和程度、具体落实和执行都需要相应的监管。在艺术金融化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与此配套的服务业,比如艺术顾问、咨询等业务,服务是其发展的核心。
目前,国内的艺术金融化更多的是产品层面,比如基金或者信托;当然也有文交所这样的交易形式,或者一些公司提供增值保值的平台,还有一些提供一些艺术品金融的咨询服务。虽然诸多金融机构在艺术品产品交易、服务业都有尝试,艺术金融发展的亮点已经有了,但是目前缺乏的是具有前瞻性、产业化的理念,来把这些点连接、延展,形成一个产业链。在宏观层面缺乏这种战略规划的研究,缺少相应的政策、对策。西沐认为,
“只有形成具有共识的机制、有了交易平台和支撑体系,金融资本和艺术资源的对接才有基础。”
而在这些需要建立的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是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正如黄文叡所言,“一旦这种架构建立起来,将带动中国之前并没有的产业,这是一条很看好的产业链。”
继续伸展的发展空间
就艺术金融发展前景而言,陈波作了这样的比较,2011年,中国二级市场的总成交额接近1000亿元,而艺术品基金发行的规模仅50多亿元,相对来说,是很小的体量。现在艺术基金的量还是很小,也影响不了整个市场。
西沐在中国经济和艺术品市场规模的基础上,计算出艺术品金融发展的潜力。根据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如果以保守的5%作为对艺术品的潜在的需求进行估计,按中国130万亿元的财富这样一个保守的数字计算,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
如果用可流动的有效需求只占总需求的1/3这个假定来计算,也有2万多亿元的规模。而目前的规模只有几千亿元,“潜在的需求非常大,显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潜在需求与现状存在巨大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链发展的缺失,很多想要进入的资本望而却步。
而黄文叡看重了艺术金融带来的更大的艺术产业发展空间,他表示,“艺术金融化会引发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直接的就是文创产业,这个产业链太大了。”比如艺术授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将艺术资源转化为日常用品,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也有机构试水,比如北京文交所最近所做的限量版画的交易。艺术金融化会衍生出很多类似艺术文创、版权买卖交易这样的产业,还有很多无形的艺术文物,他们的价值可以通过文创产业实现。
黄文叡表示,尽管艺术金融化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家对这个产业还是有信心。“艺术金融目前还处于混乱的发展阶段,需要停下来整理市场的架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艺术金融,以及以怎样的视角与理念去发展艺术金融。西沐则强调,“发展艺术金融必须以产业化的理念与视角,才能将其做大、做强。”
目前,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艺术金融化无疑会成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进艺术市场壮大,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借助金融化的手段,促进艺术的影响,只有以强有力的推广方式,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竞争中才能站得住脚。
【分享】“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更多资讯出手:hltwiceonce(每天推送最新资讯)主编-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