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罡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工艺行业传承模式封闭、创新能力欠缺、活态传承缺失、技艺面临失传,传统工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缺乏传统文化底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不足,设计、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传承人群有获得收益、创造性表达、以及受教育、受培训的权利和实际需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推出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增强保护,促进传承、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工程的有力推手。
2011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雷山县联合成立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发创新中心,与贵州省文化厅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指导下,探索建设一个基于传统工艺振兴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取得了以下的体会:
1、有助于将工艺传承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择业就业、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相结合;解决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国情教育不足、综合素养不全、学生社会责任感急需提高等问题;加深学生对民间手工艺者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工艺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
2、通过探索实践, 学院与地方政府、相关高校、行业企业交流合作,联合实施教学、联合开发课程、联合投资设备、联合开展项目;建立互访联席会、联络协调、保障经费等合作制度,构建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非遗保护传承合作机制。学院围绕合作项目,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学院聘请工艺大师建立工作室,组建教学团队,将非遗活态传承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基于大师工作室的现代师徒传承制,推进传统工艺传承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的结合。
3、依托工作站,共同开发传统工艺课程及开展专项教学工作,设立“创意贵州”项目,与苗妹、非遗生活、例外等知名品牌合作,整合多方资源,组织跨界课题,在刺绣、银饰、产品包装及宣传推广等领域进行长期合作;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的传统工艺人才;通过设计研发,帮助传承人改良制作、提高品质、拓展市场、扩大就业,促进产品升级,提高经济收入;为贵州培育了文化品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4.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范式。
以工作站为推手,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非遗管理干部培养和非遗师资培养,开展传统工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以点带面,推动民间手工艺者的思想解放和基本素质提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传承人群接受培训后,建立传承人团队,成立手工艺合作社、创业率达到100%,提高传统工艺从业者的荣誉感,扩大品牌效应。为相关产业增长产值,实现手工艺合作社的大幅增收;助推贫困地区开展文旅结合、手艺乡村等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相关产业增长。通过贵州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了贵州传统文化品牌,提升了贵州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品质,提高了贵州传统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推进传统工艺振兴提供了工作范式,推进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有力配合了贵州省文化大扶贫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