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去年读了一年级,离家最近的学校因为人数太多,年龄差了点,被拦在了外面,幸亏市区健康路小学附近还有个老房子,那边生源不多,月份卡得不是那么紧,就这么慌里慌张地上了学。那小学离我们实际住的地方有点距离,高德地图上显示是6.7公里,加上有时候路上堵点车,一趟就要差不多四十分钟。
也试过在老房子里住,但女儿不喜欢,我也不喜欢,楼道黑,装饰破旧,曾计划着读上一学期就想办法转到附近的学校来,但是女儿不同意,说她喜欢她的班主任老师,想想,喜欢班主任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早起和就近之间选择了前者。
于是,上学路上这几十分钟的车程成了我们安静独处的一段别样时光,每天早上我起早弄好早点,通常是简单的可以带在车里吃的东西,例如蒸几节红薯或者米粉蛋糕,这个女儿最爱吃,然后带着它们在七点十五分开始出发。
在路上,我们并不是沉沉坐着痴看窗外,我们有很多节目。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起听电台的节目,每天上午的上学路上我们听895“音乐晨飞扬”,而下午的上学时光则交给“908小瑶”,晚上在奶奶家吃完饭回家是听“嘻哈宝典”,女儿耳朵厉害,她甚至能听出今天不是贝贝或者代班的人是王梓。
我们也听歌,流行,民谣,说唱等等,很杂,“新歌声”热播的那段时间,我们车上听的都是“新歌声”里的歌,有选手的,也有原唱,女儿在“新歌声”里知道了周杰伦、陈奕迅、汪峰、刘欢这次资深歌手们,而不是仅仅是从同学嘴里听来的杨洋鹿晗。她有她自己喜欢的选手和导师,像是今年的董姿彦,那首“我要你的爱”几乎天天都要听,还有陈奕迅战队的合唱“最后的雅皮士”,她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听,听到都会唱了就跟在后面大声唱,唱到兴头上我也会附和几句,那一刻,小小的空间里充满了音乐和爱。
而最近,我们最常听的是有声书,从中外名家的短篇故事到十万个为什么,那些各自不同的声音回响在车内,让她入迷,如果到了学校时间还早,她会把正在听而没有听完的继续听到结束才心满意足的离开,而一个故事刚刚结束时就快到学校了,她就会急急地让我停止播放,这样不会有听到一半的遗憾。
听书时我们也常常讨论主角的遭遇,有时候为他叫好,有时候为他叫屈,有时候被逗得哈哈大笑,有时候又静默伤心,除此之外,我们还聊天,从学校新来的老师聊到那个调皮的同学。我们做语言游戏,在车上最常做的游戏就是词语接龙,或者猜谜,女儿说我是谜语大王,会出一肚子的谜语,其实她不知道,词穷的时候我也会去百度獀的。
其实,车上的空间和家里完全不一样,它狭小逼仄固定,我们看不见彼此的脸,也没办法像在家中一样依偎在一起,在保持着一前一后距离的同时,只能通过后视镜交流彼此的眼神,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专注于彼此而害怕空白,而这些丰富的互动节目,令路上的四十分钟变得不那么冗长,也不会让时间白白浪费,甚至女儿常常感叹,哇,这么快就到学校了呢。这一年多,在路上来回的光阴里,我们收获了许多许多,有知识、有欢乐,还有彼此的了解,距离远又有什么,这一路的温暖时光才真是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