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林夕的印象只停留在别人的推荐与夸奖中,知道他是一位写过很多首脍炙人口歌曲的作词者,并对那几首传唱范围很广,且较为流行的歌有所闻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大概无知无畏是对的,因为对这个人知之甚少,就有了很主观的个人想象,于是根据所了解到的媒体印象和主观臆测,在脑海里对他的画像应该是一个饱览诗书、性格不羁、情感丰富且沉迷于自身世界的人。
近来有幸遇到林夕十几年前的著作,虽已年过久远,但打开因为岁月拂过留下的痕迹而泛黄的书页时,不知是脑海里那种似清晰又模糊的画像轮廓牵引着我去弄个明白,还是早已注定要在这里和这些等待我许久的文字打个照面,总之这些力量促使我一字一句看完了两本书。一本《人情·世故》和《我所爱的香港》。
前者是林夕关于人的生命、思想、处事、世相的描写,议论与描述掺杂,对于人情世故鞭策入理,十分逼真。后者是关于当时香港的一些时事评论以及林夕关于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的看法,从小事着手,投射大的社会景象。写他的搬家嗜好,写香港的风水行业,写议员们对于某个议题的争论,写香港那些年里发生的大小事情,虽是香港,却分明是这个人世的所有事态。所以,透过他那些平白易懂,短小精悍又透着作词人特有的细腻笔触的文章,让我读懂香港的同时,对社会、对世相都有了新的见解。
此时参照我之前关于他的个人臆测,可以发现,我还是跑偏了。作为一个高产、高质的作词人,他并没有任性的借酒浇愁,沉醉于自己的小世界,只“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心怀大局,用一双精明的眼睛看穿人情世故,针砭时弊,怜悯弱者,讽刺毫无作为者和丑陋的现象。该细腻敏感时绝不一笔带过,该宏大叙事时绝不婆婆妈妈。也许仅仅只看过他的两本短篇集以及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歌词,来评价他的文风以及他这个人难免有失全面客观,但我觉得已经够了。见文如人。
常常感叹,到底是需要经历多少沉浮,才可以将人内心情感的翻涌与耗尽一段时间的往事化为简短的几十句甚至几句词,而且必须精确到分毫无差,并引起众生的共鸣。现在看来,除了天赋,更多的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设身处地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