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我在上海虹桥站的书屋里买的,上海到郑州大概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一本小说差不多刚好。实际上我用了两个多小时就把这本小说看完了。
还没看小说的内容,单单自序部分,就给了我很多感触。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的突出......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读完这样一段自序,我已然接受并欣赏余华这位作家,即便以前读过他的作品并不多。这样的态度,让人敬重的已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写字的人。
当读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时,我已期待他将展示一个怎样的世界。
读完小说,合上书的那一刻,小说里的主人公富贵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远没有结束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原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原本富足的家庭,经过了福贵的父亲和福贵,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鹅变成了鸡,最后鸡也没有了。到最后连人也没有了,只剩下福贵和那头叫“福贵”的老牛。
福贵向“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叙说自己的故事,听故事的人感叹于他命运的悲惨,不时流露出悲戚的感情。但对于说故事的人,说的虽是自己的人生,也终究变成了故事,反而少了很多悲伤,满脸显示的只有平和。
福贵这样的一个人生,任谁读来都会为他感到悲伤,他悲苦的命运让人不忍心再去批评他年轻时的轻狂胡闹。他身边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离去,他的儿子,她的女人,他的女儿,他的女婿,最后是他的外孙......如今剩下的只有他自己。当他活着的唯一奔头(他的外孙)离开之后,他再也没有可以失去的了。人活着即便没有奔头也总要找个念头,那头老牛就是他的念头,是他的伴。
我曾想作者是否太过残忍,为福贵安排一个这样的人生。一个人失去了他所有在乎的人,孑然一身时,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继续活着。作者就是用这样冷淡的笔锋写出了这样一个冷酷又温暖的故事。因为故事里有一个个温暖的人儿。
被福贵欺负却不离不弃的家珍、不会说话却体贴善良的凤霞、倔强懂事又坚强的有庆、还有敦厚善良的二喜,一个破败的家、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生命,活着变得不那么难了。
有谁活得容易呢?被迫当兵的老全、甚至连占了福贵的田成为地主的龙二,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春生,他们的活着也是那么不容易。
在这样的悲剧中,除了感受到疼痛,还能给人一丝温暖。人生在充满无可奈何的同时也总能找到活着的力量。福贵说像他这样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他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他还活着。
往日的苦难,更胜今日十倍。随着时间的流逝,往日的苦难,已经渐行渐远了。回忆起来,已经褪了色。回忆总是容易的,那往日的苦难经过回忆已经被缩小了,而今天的困难,却被无限放大了。谁能说今日的苦难,不会成为一种模糊而遥远的回忆呢?
每个人都在追寻的路上,这一路上都有自己要承受的痛苦,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 —— 并且爱世界(来自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 - 米开朗基罗传》序部分)。
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即便生活满目疮痍,即便孤身一人,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