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阅读了美国一名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撰写的书籍《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将他近30年在小学高年级工作的经验悉心整理,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责责透彻而实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法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教室的容量是无限的,每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多种可能的。这些经验是有据可循的,对像我这样的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教学和教育学生的老师来说,我的收获是无法估量的。
这本书的阅读我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到现在我都没有读完。因为,在每一个篇章,甚至是每一个段落后我都会放下书,静静地思索。所以,今天我所表达的一点肤浅的感受只是针对其中的第二个章节,而并非全书。因为全书的每一个点我们都可以展开,联系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心得体会。
第二章的内容叫做《寻找第六阶段》,指的是人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雷夫老师已经将“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成为全班的粘着剂,那么究竟是哪六个阶段呢?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任教的是高中年级,刚刚带完高一,班里的孩子大多数15、16岁的样子,即使他们的年龄比雷夫老师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大,但是测一测大家的发展阶段,未必比小学生们高级,甚至有很多成人的行为也是以第一阶段为出发点。所做的事情源于“我不想给自己惹麻烦”。比如说按时交作业,不迟到,在宿舍里不能肆意说话怕扣了分班主任会找自己的麻烦,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自习课约束自己不乱说话,怕纪律委员记名了自己挨批评等等。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而如果我们老师没有这样的理论知识,往往在学生犯错之后会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并没有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如果首要动机一直这样被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作为。我以前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只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完成任务,就会发怒,批评学生或者是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道德发展的根本问题。
第二个阶段:我想要奖赏。有的孩子终于不再以第一阶段的恐惧心理驱动自己的行为了,但是这时候我们老师很容易犯“第二个阶段思维”的错误。我想到自己之前把学生们分成生物学习小组,各个小组之间竞争、比赛,作业完成的好、小组考试分数进步大、上课积极发言,都会受到加分鼓励,分数最高的小组在期中或期末还会得到“最佳生物小组的奖杯”。这样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效果,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很可怕的。他们更多关注了奖励本身,而对生物知识的了解却极为有限。我们应当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个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我们校园中也不少见。我的班级中就有。学生是因为喜欢我,或者是某科目的老师而刻苦地学习这门课程,并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但这么做的动机是因为我想让老师高兴。坦白地说,这已经比第二阶段想获得奖赏好太多了,而且很多老师会享受这个过程,包括我在内。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正是这个阶段吗。看到自己的学生因为喜欢我个人而努力学习生物,我很可能会自我膨胀。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按照别人的意愿而做出选择,但很可能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真实的选择。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做的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在我们的很多教室里都会看到悬挂着的班规,有的学生就是我们看到的自我约束力强,其实就是自愿地去”遵守规矩”。这样的学生已经比大多数学生好很多了。守规则本身并没有问题。不过,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遵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很多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都是这么做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强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甚至有些规则本身就是错的。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不过我们可以更加努力。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坦克斯给他女儿斯各特一个忠告“你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句话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个阶段的思维。虽然听着很普通,但是能让学生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和体贴的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试想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学生不迟到是担忧自己的晚到贵打扰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教学;没有人在自习课上说话,打闹是考虑到别人需要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能保持校园的卫生是因为考虑到自己的乱扔垃圾行为会给清洁工阿姨带来繁重的劳动;宿舍里也不会总有学生的冲突;孩子去自助餐厅吃饭也会随吃随拿,尽量不浪费。作业不会收不上来,学生不会与老师发生冲突,因为孩子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此这般,世界看起来已经很美好了。培养出一个达到第五阶段的孩子足以让我们激动不已了。难道我们还能做到更好吗?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个阶段是最难达到,而且是最难教的,甚至是不可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在第六阶段思维的人,不会因为想得到什么,追求什么而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我有自己的准则。比如,学生无论在有没有老师监督的自习课上都会保持安静的秩序;有没有语文老师布置任务都会去坚持写作等等。那么,对于培养学生达到第六阶段我们是不是无能为力呢?不是的,我们可以帮孩子从别人身上找到行为准则,比如卓越的书籍和电影中。如《独自和解》中的菲尼亚斯;《推销员之死》中的伯纳德等等。如果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不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遵守规则,而是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那么恭喜这个孩子,他已经进入到道德思维的最高阶段了。
作为一名将在教育线上奋斗终生的教师,帮助学生成长是我的职责。我们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甚至要经历学生思维阶段倒退的失败打击。但是,我们并不能降低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