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寒假里用kindle看的书,大部分都是轻松的畅销小说,毕竟大过年的,很难有大段的完整时间静下心看严肃的书。想着该写点东西,那就从刚看完的《岛》先开始吧。
在亚马逊上看到这本书好多次了,应该是真的很畅销吧,或者说推荐很给力,但我一直都没有买来看。这次,应该是被编辑推荐那段话吸引了。“超越《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哈利·波特6》2006年英国第一畅销书”,“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这段话,足够吸引我打开这本书。
看完之后,觉得推荐语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感动还是有那么一些的。
在与男友的感情困惑里,阿丽克西斯更迫切想知道母亲索菲娅这么多年来严严实实守护着的过去到底是如何?想了解她是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她希望在这追寻自己的根的过程,能够解答自己对于情感、对于生活的迷茫、困惑。
就在这里,作者让我感觉到第一个突兀:为什么母亲在过分严密地守护了几十年之后,会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突然就答应了为女儿打开所有的过去?作者在这个点上的描述缺乏说服力。真的看不懂索菲娅为什么会转变态度,仅仅是因为突然意识到女儿已经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孩子,已经是个独立的年轻女子?没有写出索菲娅对于女儿迫切希望的感受,情节描写不够顺理成章。
女儿下定决心要追问母亲的过去的最迫切原因,是想知道母亲为什么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认定了自己要嫁的人,但是,作者对索菲娅与马库斯的感情却轻描淡写。索菲娅为什么就选定了马库斯——这个“大块头,笨拙,脸色苍白,当害羞或发热时,脸上会有些斑斑点点”的拘谨的应该男孩呢?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莫名其妙索菲娅狂热的感情从何而来。她竟然义无反顾放弃学业,跟随他回英国,嫁给他,坚信他不会令她失望。读者看不到情由何生,至少我不确定,仅仅是因为马库斯从不追问她的成长经历吗?所以,当女儿完整了解了母亲的整个过去后,回到哈里阿,见到因她失踪了几天而愤怒不已的男友时,突然就决定结束这段感情的时候,我有点讶异。虽然小说的套路,让我早就猜到在了解母亲的过去后,阿丽克西斯一定会分手,但是还是觉得分手得不够理直气壮。在和男朋友度假的过程中,突然就撇下男朋友自己去了某个地方看母亲的朋友,说好离开大半天,最后是失联了好几天,这样情况,作为男朋友,难道不应该愤怒吗?如果说阿丽克西斯是因为从母亲对父亲的狂热情感,或者说从玛丽娅与克里提斯的爱情里,终于认识到,自己并不爱埃德,所以觉得应该分手,那我觉得不难理解。但是,阿丽克西斯留了纸条:“抱歉这样结束。你从不听我说。”好像是说,分手是因为埃德不理解她、不爱她,而不是因为她发现不爱他。
说到玛丽娅与克里提斯的爱情,有多一些的感动。虽然有些波折,但克里提斯终于意识到玛丽娅比工作更重要。这段感情,尤其是在岛上的那一段时光,安静流淌,即使是在疾病面前,依然感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但玛丽娅这个人物性格,刻画得太过单一的好。总体来说,这本书里的人物,刻画都太过单一平板,好的一味的好,坏的一味的坏,没有体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当然,这需要对人性有非常深刻的体悟,还需要有一支传神的画笔。
这本小说,让我感触很大的,是斯皮纳龙格岛上的那一群人的生活。这个小岛,因为麻风病,被与社会隔绝。也正因它的被隔绝,反而让它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免于战争荼毒,成就了它的乌托邦。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乌托邦的后面隐藏着的是青面獠牙的病魔。这是一个在《旧约》里被称为“不洁净”的病,是一个太过残酷的病。它不仅带来病痛,更会因腐烂肢体而让人失了自尊,而《旧约》留给人们对这个病的印象,更给病人带来重如千钧的心里压力。而病魔,以及隔离,又带来了多少生离死别,多少凄凉悲怆!读完这一段,不见了表面的乌托邦,而是一声重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