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一个线上培训课程,被主题“步入阅读巅峰-如何一年读完100本书”吸引了,因为这个技能正是目前的我急需要的,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乍一看主题之前以为是标题党,学习完课程发现,这个主题太谦虚了。
抛开作者尹姗姗老师本就不俗的经历不谈,单就“一年读完100本书”的技能,就足够让人刮目相看了。她平均每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300多本,最高的记录是346本,刷新我的认知,不愧是阅读界的老司机。对于目前亟待提升阅读量的我来说,真是一次及时又珍贵的分享。课程听了两遍,将课程的大纲全部手抄下来,又认真做了笔记,感觉还是不够,又决定写篇文章,将本次课程中的所思所获写下来,与热爱阅读的你分享。
制定自己全年的阅读计划
说实话在没有听到这堂课之后,我制定的全年阅读计划简直是打脸。首先就没有明确的目标,自诩热爱阅读的我认为只要每天都在读就很好,顺其自然,或者一月两本的阅读量就算不错,书单也是随着兴趣爱好一改再改。你的目标会决定你的成长速度和水平,是你努力的方向。目标的高低直接影响你的行为,一年10本和一年100本的读者从时间的把控,计划的制定,阅读状态肯定不是一个量级的。目标意味着必须百分百的执行,否则的话,不如干脆降低目标来的坦荡自在。阅读量的问题,是孰能生巧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她自己的计划一年会花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时间阅读或者重读一本难度系数为10级的书,花1天时间读2本3-4级的书,花1天时间读1本5-6级的书,花2天时间读1本7-8级的书。总之对于自己读书的时间,频率和难度系数都有个计划。
怎么读?
a.你目前读的书难度系数为几级?
对于阅读技能方面的学习,我只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知道四个阅读层次,知道书籍的大致分类,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也知道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是哪一块。课程中提出一个对我来说的新观点是书籍按难度系数可划分为1-10级。对于难度系数为1级入门的书籍,拿来举例说明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再次刷新的我的阅读观,其实大部分人的阅读难度系数都不高。
b.当读书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不建议立即去查去问,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慢慢消化,放慢之前三倍的速度来读。我目前读到最难的书要数《作家之旅》,准备硬着头皮把剩下的读完。
c.读两遍,做笔记。《成为作家》一书也建议作家读书要读两遍,第一遍是不影响理解下快速阅读,做标注,划线,也可以写下简短的看法。第二遍做笔记,做笔记的方法可参考结构笔记法,概念笔记法、交互笔记法、抄录,也可以是你独创的笔记法,总之笔记一定要做。当然并非所有的书都值得用这样的方式来读,需要筛选,但想要把书中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这是重要的一步。
读什么?
a.经典必读。人短暂的一生决定了“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读什么。”你要建立自己的高级的阅读品位你见识过高级的思想自然很难对低级的思想形成审美了。在阅读上敢于永攀高峰。老师建议阅读已经出版50年以上的书籍,特别推崇阅读西方经典。我认为大家可以根据现有认知水平作为参考,避免曲高和寡。那是不是现在市面上畅销的书籍都不适合读了?很多人就没有写作的必要了呢?人的很多问题毕竟不能只单一依靠阅读这一种方式来解决,阅读也要讲究循序渐进。
b.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阅读,可以就自己的想提高的某一领域,比如就哲学、心理学、理财、销售等领域展开主题阅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c.谨慎对待书单.大学校长,教授列的书单也许并不适合你,但有个很好的方法是追本溯源,读你喜欢的作家书,读你感兴趣,希望提升的领域。
什么时候读?
就是把读书当成你身体的一部分,老师说自己不是在开车和睡觉,就是在读书,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年阅读300本书也绝不是她杜撰的数字,从她的旁征博引,语速飞快,思维跳跃,逻辑清晰,一听就是读过很多书。老师建议一天的读书不低于3个小时,按照这个标准大部分人都是不达标的。如果你想读,就一定会找出时间,洗脸可以读,吃饭时可以读,走路也可以读,坐地铁上下班的那就太幸福了(今天就在地铁里阅读1小时)。Kindle或者要读的书随身携带,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读和写
对于很多写作者包括我来说,输出是件很痛苦的事情。10分的输入可能只有5分的输出,如果一直持续写作,读书时间被压缩,就深感写作无力。而老师是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本科期间就出了两本书,也是专栏作家。没有大量高要求的阅读,是不可能有持续高质量的输出的。但是不开始写不练习写你可能永远无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
以上是我听完课程的一些思考,珊珊老师本身就是读和写的践行者,在大学里又是专门教阅读这个课程的,她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读书学习尽信不如不信,保留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这点很重要。第一次听她的课,也是眼界大开。在读和写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做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