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亲子幼儿园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01 自己孩子只有自己最痛爱,轻易委托他人照顾都不靠谱
其实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才当做宝,就像在公交车上我们看到别的孩子哭哭啼啼,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吵死人了,这个家长都不好好管管”,而相反若是自己的孩子哭,每人出声表示反感的情况下,还觉得挺可爱的,小孩子就该多哭哭嘛。
道理是相通的,对于真正喜爱孩子的人来说,外人不可能如同你一般尽心尽力照顾孩子,所以,不要妄想人家把你孩子真的当宝,得给自己设定一个“允许底线”——到底能够应允其他人以何种方式如何照顾孩子。
按照目前社会存在的几类后果,我将心理预期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你想要保障的基础是哪些?增值部分又有哪些?
第一层级:生命。最基础的照料,只需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即可(那些家长照料不周,导致小孩从阳台掉下的事例,便是最典型未做好看管的情况)
第二层级:健康。注意孩子的举措,不能让孩子受重伤(例如爬高摔下骨折、被尖锐或钝器敲击等),更不能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包括心理与身体)
第三层级:人在。保障孩子在一个限定范围内活动,不与陌生人接触,不会走失,不会被拐卖,不会下落不明。杜绝人贩子最好的方式,一个是高强度打压,还有一个就是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第四层级:独立自主与学会沟通。孩子能够相对学会“独立”——即脱离父母,仅由他人照顾,还能够正常生活,不哭闹。并且能够学会与同龄人想出、交流沟通,得到快乐。
第五层级:学会想要的东西。除了以上,还能够学会一些应用技能,例如数学加减法、英文字母与基本问候、语文成语及背诵诗词以及其他艺术类特长。
在我看来,前三者是第三方机构必须要做到的,而后续两层属于延伸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溢价。做到了加分,没做到也不必怪罪(当然对于保障,加收了服务费的机构,也需要按要求提供达成条件)
若是稍稍发现自己受不了孩子吃的不够好/玩的不够high/学的不起劲等等就发脾气,那还是自己照顾吧。
PS:顺带说一下,特别娇惯着出生长大的孩子,还真的不见得好。像我表哥27岁了都没有自主生活能力,就是从小被捧在手心的例子。
02 什么是专业机构?除了团队、专业、省心之外……还要盈利
目前,由于取得教育资质的托儿所难办,大多都是走的企业申请工商执照的道路,而工商部门的监管力度我们也知道……实际上成了一片灰色地带。
一类由资本主导的早教企业,无论是外部纯市场化运营,还是通过与大型企业对接作为员工福利(如携程亲子园),终究都要面临投入产出比的要求。投资方都是先谈利润回报率,然后才看客户满意度。即便一些有良知的企业会对从业者制定要求,但在生存压力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谁会顾得上呢?无疑造就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而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其他提供服务的公司,还是传统的卖货的公司,总体来说都是这两种模式。
一类是压缩成本获取收益(或者获取更高收益)
一类是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溢价获取收益(获取更高收益)
当然我们不提那些“真正的公益组织”不为了赚钱单纯做事的,还有哪些“收高价格不做事”的两类少数情况,其他的机构都逃脱不开这个模式。
典型的压缩成本获取收益,可见各大公司实习生制度。一名正式员工配比3-4位实习生,每位实习生工作任务繁忙收入又低,便是典型的压缩成本获取收益。还有银行的劳务派遣(整体外包)都是如此。但不要误解这一类是说“廉价质量低”,起码服务外包第三方后,客服更专业了。
提高服务质量带来的溢价,在一些高消费场所、高端服务业常见。比如我看到一家在北京三里屯开的宠物店……每家宠物过的比一般人都好,来回有专车接送,还是专门为宠物改装过的车哦。更别提它们的食物价格,我想一般人都承受不起……
像这样的学前教育,既涉及幼儿安全健康又涉及到教育,若是单纯依照逐利的市场化方式运作,造成结果就是一个个的“魏则西医疗死亡”。所以,除了应在正常市场监管之外再加入必要的特殊监管,以确保其服务质量。企业对接方还应当做好足够的监督与调查工作。
一般的父母,在选择托管机构和幼儿园之前,都会做足调查,口碑、附近的邻友见证、入学的孩子亲口所述……都是调研的一部分。而不做好调研,或是仅仅因为“想赚钱”便选择了个低廉价格的机构合作。企业这样的企业,就跟上次那个寄关乎生命的药竟然寄快递一样……
这不是作死吗?既然有这个需求又拿到明面上来进行宣传,最起码做做市场调研,选个好点的机构也不过分吧?
03 不论是谁时间都有限,精力也有限。照顾的孩子越多,越没心思精力照顾周全每个孩子
这个命题应该不用去引证来确定真伪。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大家的精力都优先,而在照顾孩子上,每位孩子都不同,总得花费时间与精力,最起码在认识孩子的名字……能够能父母等人对上号就得花些时间吧。
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究竟能一个人负荷多少孩子,这个我不太清楚。但是小学一个班主任,负责40多个孩子教学任务和部分管理,都得花上一整天的……
就我身边的例子:一些较为负责的托管机构,在非全托的情况下,一名老师会带10-15个孩子已经不得了了,若是全托还要照料好的前提下,能够负荷的人数肯定更少。
如果你想通过三四个人照顾120个孩子……或者机构跟你说他们只会来四个老师……还是算了吧。
不论再怎么“科学”管理,孩子是不懂事的。需要陪伴、需要理解、需要关心、需要照料。科学管理指的是服芥末让他不哭?还是喂安眠药让他不闹?又或者是关小黑屋,让他知道什么不该做?
04 背景审核、学历审核甚至是人品审核……机构不注意这些,小心一个坑坑死你
从前些时间的杭州保姆纵火案牵出的家政公司审核不严,到前几天的某猎头公司推荐小学文化男子去上市公司任月薪80K高管的事情都可以发现,如今的第三方机构真的不注重背景审核。或者说,为了“赚钱”更多,有意识的降低质量。
市场化竞争当中,质与量本身呈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要做到100%的成本太高,所以大多追求99%即可,但真正重视质量的公司,不会放弃剩下的1%,因为这会给某些人找到可取之机。携程这次事件会造成多大的恶劣影响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那些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大,不顾客户体验与职业道德,最终结果都不太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机构,以欺骗的方式来获取收益,更加的让人厌恶。就在不久前,朋友的公司与某家招聘平台签订了协议,保障每个月会有多少人前来应聘或入职,后来发现的确从该渠道来的应聘者很多,但几乎都是机构招来的“凑指标”的人——很少人了解他们公司的业务情况,面试时更没有一丝入职欲望,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还好他们发觉的早,合同签了一个月就果断不续签了……
越专业的机构,他们出错的概率的确越低,但不可过度相信。在某些重要事项上,还是得自己再“审”一道为好。
因为这件事,我也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01 选择那些靠谱点、以服务质量取胜的机构
既然是员工福利,还打出了那么大的招牌,那就不要在意这点小钱
大公司走采购流程倒是一审二审那么麻烦的,引入这种机构也应该一样,来多个竞标、试用、考核看看?况且据说携程这儿每位孩子每个月的费用是2500+,这个价位可不低啊……
实在不行,那干脆让员工自荐父母啊,让那些没工作的、务农的、喜欢小孩的父母来带,这点总还是靠谱吧。另外有专人负责一下安全卫生就好了,虽然不够正规,但起码托儿这点有保障。即使来一两位“父母”,帮助机构监督照看一下也好。
02 安放监控,最好带云端实事监控
再加个专人监控,设置个KPI。反正孩子放在幼儿园不也是上班期间吗?况且招一个人看监控才多少钱?
现在监控这么方便,随便开个云端就好啦。我自家就用了某粮食品牌的监控,100多块钱,上内存卡可以储存一周,还可以云端实时查看、移动提醒……多方便。
布10个监控,一个专人照看,保障孩子的正常、健康,上班时间也与大家重合岂不乐哉?对于这么大一家公司……这点也是小钱吧。
愿这样的事情,再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