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贪嗔痴慢疑
文:recycler
先是复制粘贴百度知识
贪
指对于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等,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嗔
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
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
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疑
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贪
每个人都有贪欲,多多少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某事不知足,这个很好理解,天天吃面包,但是还想着天天吃奶油蛋糕。还有一种不知足,希望得到更多。例如,吃穿住用行已经达到了满足。还想上天入地等等一些旁支的东西。
贪,是因为比较。因为看到周围人个别的生活超过了自己,内心的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致使自己想要赶上甚至超过对方。很多事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正如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许是因为智力差别,也许是因为走错了方向。个人能力不足,而又想超过对方。正路走不通,只能走歪门邪路,这都是贪的结果。
贪,并不是一无是处,是个人积极主动性过了界,超过了自己能力。只要略微降低一下个人的欲望,就不会走入魔道,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贪,并不是靠消极对待现实就会消除,人活着总是要有所追求,即是得道高僧,也追求佛法。只是量力而行不能过矩。
如何消除贪?贪嗔痴,对应着三个解决办法,戒定慧。以戒克贪。首先,每个人要认识自己的能力,学生都明白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有人祈求考一百,有人希望考及格。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知识预计考试成绩。如果一个只能考及格的同学希望立即能考一百,他能做的只能是抄袭,偷看等等作弊手段,这就是过于贪婪了。制定一个长远的大目标,近期制定一个小目标。通过考试查找自己的不足,因为不足再着重学习欠缺。知识慢慢积累,终会有所收获。学习是个时间积累的工作,不能不努力,更不能放弃。其次,就是戒。君子有所求有所不求,追求完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但是要把这种执着放在正确的地方,戒掉不正确的地方。戒掉吃喝嫖赌,戒掉坑蒙拐骗,把精力用在追求美好的事物上,追求看一本好书,追求做一件好事,追求做一个好人。这其实是一个选择问题,我们贪念,就是因为我们想选择更多,选择更好。“贪嗔痴慢疑”是我听《冬吴相对论》所了解的知识点,其中还有一期节目主持人说“有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如果只能做一件事,会做那件事?如果只爱一个人,会爱谁?如果只能做一种人,会做哪一种?”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我们自问一下,如果真的只有一种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伴自己一生?如果说可不可以选两件事物,那就是贪念了。能同时选择很多种的固然幸运,但是很多时候人却是要面临两难的选择。选择一件你最在乎的,次在乎的只能忍痛割爱了。最后,看淡结果享受过程。贪是对结果的向往。结果并不随人愿。当我们想做的事足够多,我们就认识到,我们可以左右的只有积累知识,努力工作,丰富自己,而事情的结果却是被外在很多环境因素所制约。例如,我想创业,资金也有了,脑子也动了,腿也快跑断了,嘴皮子也磨破了,就是不见成效。因为我们忽视了人心,我们只是了解自己九成,对别人我们只了解一成。创业失败固然可悲,但是我们不贪图结果,我们在乎的是在这件事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发现了自己那些缺点,想到了哪些补救办法等等。人这一生,富甲一方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做一个完美的人,不断消除自己的缺点,这不也是精彩的人生吗?
嗔
生气、怨恨之意。我也经常评论朋友圈生气的朋友,“你犯了嗔戒”。无论自己是主因,还是别人是主因,得不到会生气,失去会生气。
因为贪,想得到更多,但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内心则有怨气。
因为世事无常,被失去一些,自身的利益被损坏,内心则会生气。
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得失,想得更多利益得不到,不想失去的利益却失去。
如何消除嗔?以定克嗔。首先不贪,不贪有底线,做自己分内之事,也就不会因为利益而生气怨恨。不会因为损失几百万的生意而生气,也不会因为被误解而生气,只是因为自己把自己的承受界限定的极高,也就是把自己生存基础定的极低。别人只吃牛排才能生活,而自己吃馒头咸菜也行,山珍海味也可,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当牛排没了,有人会生气,吃馒头的依然自得其乐。其次知事,如前所说,事情的成功,并不是自己努力就能决定的,是由各方因素共同协作产生的。所以也就不要因为结果的失败而怨恨。有时候,我在想,每个人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影响改变世界。例如,我想成为作家,于是常识告诉我需要多读书,当读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新的思想,当思想转化成文字或语言,就会影响其他人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我们世界如此这样,就是因为有自己的一份贡献。最后,就是定。要有定力,人的生存基础定的极低,但是也会有突破这条界限的时候。触动了生存根本,没有不生气的。这时候劝一个人要有定力不能生气,很难。我们不信教,没接受过原谅别人的观念,为什么要放下怨恨?生气怨恨只是开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内心无法承受,就转化为言语,进而转化为行动。冲动是魔怪,带有怨恨的行动,即是从武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也难免伤及自身,更何况,都是拳脚功夫,胜负并不一定。出现伤亡,锒铛入狱,这就是两个家庭的灾害。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想想亲人朋友,生气是一时的,生气的后果却是一世的。有人会拿民族矛盾来说明生气的重要性。民族矛盾几百年也会逐渐消失,只是历史记忆中的一个标记。与其生气怨恨,不如努力做好自己超过对方,这将是最好的胜利结果。遇到生气一定要镇定,反复告诫自己,“莫生气”。
痴
我首先想到的是剑痴、琴痴、书痴,迷恋于某些事物。对于一件事物,我们先是接纳,然后是喜欢,接着是迷恋,最后变成痴心。痴是在迷的基础上贪心所致。如果说“迷”是人类追求完美过程中的最高阶段,那么“痴”就是超过个人能力,奢望获得更多的利益,害怕失去自身的利益。
人们总是把“痴”与“傻”联系到一起,一个痴心的人就是傻子。即是痴迷于一件好事,一件善事。就如之前提到的琴痴、书痴,执于己见,无法接受其他事物,更听不见别人的劝说。痴迷一件好事,还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是痴迷于一件坏事,那真的是损人不利己了。
如何消除痴?以慧克痴。痴是贪的升级版,用克服贪的办法只是能解决痴的皮毛问题。首先要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痴迷于莫一种事物。这很好判断,当有很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只在乎其中的一项选择,对于其他的选择,嗤之以鼻。当认识到自己也有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就属于痴了。其次,开智慧。知道自己痴,想改变,唯有智慧才是良药。智慧本身是多项的选择,可以应对各种选择。我们的痴无法改变有两各原因,一是知道自己痴,但是也知道智慧不足,得不到智慧,也无法改变现状。二是不知道痴,活在自己的世界,未通过智慧看一看世界,未见过更好的存在形式,因为寡闻而不知道痴。这两种痴,也只有智慧才能改变。这就换了另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智慧?浅显的认为两句话很受用,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累积理论,然后再付之于实践。二是,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读历史,读名人,我们可以在历史中学到优秀人物的品质,终会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获得智慧的方式方法何止这两种,只要有心,凡事都可以提炼出智慧。以一颗积极主动包容的心去接纳万物,智慧自然就会到来。
慢
傲慢之意,我认为还应该包括,慢动作、不积极,即是懒的意思。
人之所以傲慢,是因为个人贪痴于某一件事物,不能否认,过分的积极主动也是会有所建树的。当自己的在某一领域有别与他人的时候,一种比较心就开始作怪,“你们不如我”。如果说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那么傲慢就是让别人也活在自己的世界。傲慢可以具象的表现出来,也可以是私下的内心独白,无论哪一种,都是将自己置于天平的一端,有不如自己,也有超过自己,比来比去,一个人就会活在自己制造的喜剧和悲剧之中。
如我的看法,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抓重点。当一个人对于某事引以为傲,那对其他事情,就懒于处理。这是人性的取舍。人性总是向往让自己最舒服最自在最擅长的领域。人性也会避开那些不懂不会没喜悦感的事。例如一个人痴迷于学习,那么他的生活能力就会不足,甚至是懒于吃饭睡觉,整人的精力都倾注于学习之上。
如何消除慢?佛教只有贪嗔痴,对应戒定慧。对于慢和疑没有找到确定的解答,只是在某处发现了“惭”“信”两字,也差不多能说的过去。惭愧,即羞耻心。我觉得消除慢,主要有几步。首先,消除比较心。傲慢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自己中了彩票而后傲慢,可能是继承巨额遗产然后傲慢,也可能是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丰厚报酬然后傲慢。原因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拿自己优势去与别人比较,以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但凡喜欢和人比较,总会遇到比自己强的人,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胜于别人,就像孔乙己在写“茴”字方面,就可以傲对所有人。与人比较,喜一半愁一半。就算自己的能力下降,也是喜一半愁一半。忙忙人海中,总能找到一个比自己强的人,也总能找到许多其他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比来比去,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的是心存进取心,并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要与自己比较,让今天自己强于昨天的自己。其次,羞耻心。但凡信誓旦旦狂傲不羁的时候,命运总是在这时派出一名更强的对手,让自己出丑。有些人出丑的时候并不在意,只在乎比别人强的时候。这就是因为缺少羞耻心。只要还有点羞耻心,就会注意自己这种行为,就会了解人生。原来人的特长是不同的,拿自己特长比较别人的短处,自然胜之不武。更何况还有比自己强的人出现,我们应该学习更强者的谦虚和真诚,傲慢只会让自己离经叛道,与人越来越远。
疑
即疑问,怀疑。这里说的疑不是对事物的怀疑,而是对人的怀疑。你可以怀疑地心说,你也可以怀疑日心说,你可以怀疑真实的事物和真理。适度的怀疑,是我们探索未知,改正已知的原动力。当怀疑过了度,就成了杞人忧天。怀疑最可怕的就是对人的怀疑,由怀疑,到不信任,到划清界限,到各奔东西,多少痴男怨女都最后因怀疑而分离。这就是怀疑的灾害。
疑,我认为是嗔的升级版。嗔是出现了具体的结果而有的情绪。那么疑就是还没有发生就开始幻想不好的结果。说也奇怪,人们怀疑往往是与负面的词联系到一起,几乎很少听到与一些正面的词连接到一起。说到底,是因为害怕自身的现有利益因为可能到来的事物而消失。一名女性害怕小三破坏稳定的家庭,一个老板害怕职员心存二心,一个皇帝害怕臣民不忠不孝。怀疑的主体可以是弱势群体,害怕强势全体离开;也可以是强势全体,害怕弱势群体的动摇其利益。
如何消除疑?以信克疑。首先,疑人勿用。我们之所以怀疑,是因为我们在乎的事,正是对方不具备的。结婚前我们希望找个长得帅的,可是结婚后,我们却又希望对方是忠贞的。归根结底是自己当初选择不明确。如果只有一种选择,可以伴自己一生。在结婚前是选个帅的还是忠贞的呢?答案呼之欲出。之所以怀疑,也是因为当初没选择好,只选择了一个伴自己几个月的人。一旦我们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就不要怀疑其行为。其次,平常心。选择已定,无须怀疑。但是人心捉摸不定,看似忠贞的人,也许在某一时刻,遇到某些事,就可能突破这层道德底线。虽然是少数也是很正常的事件,任何事都有风险,我们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寻找到一个看似不错的人,剩下的就看造化了。我们不能因为风险而消极拒绝,也不能因为害怕失去而心存怀疑。我们总是要走出去,用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当我们变成一朵花,会引来苍蝇和蜜蜂,如果我们停止不前,我们始终只是一坨牛粪,飞来的只是苍蝇。这就是我们努力做好人的原因,自己是好人自然会很大的概率找到好人。做一个坏人,只能找到一个坏人。
贪嗔痴慢疑,看似并列关系,其实是递进关系。由贪开始,由疑结束,最终结束一段故事。五毒体现在人身上,最终是集所有负面的品性于一身,贪婪、怨恨、痴心、傲慢、怀疑,最终失落孤苦。五毒体现在一个组织上,当组织内部有人出现这些问题,会逐渐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前景。一个公司内部普遍存在这五毒现象,那么离关门也不远。贪嗔痴慢疑这五毒,是人们在世上,最适应社会生存的人性体现。不贪就没有利益获得,不嗔就没法抒发内心的怨气,不痴就需要费脑子,不慢就需要考虑别人,不疑就需要经受得起失败。五毒就是我们在这世上,用最少的力获得最大的利的简单途径。由此方法,为何还需求其他办法呢?生命虽然短暂,利用五毒的方式生活,我们犹如井底之蛙,二十岁就完成一辈子的梦想。我们生命也可以绚丽,把人生的格局放大一点,心胸开阔一点,目标放长远一点,暂时的结果看淡一点。这样就会发现不同的人生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贪嗔痴慢疑皆是因利而来。
~~~~~~~~太长不看~~~~~~~~~
简版:贪嗔痴慢疑无处不在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累积字数,问题颇多,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