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小楷和硬笔字,要从晋唐小楷中汲取营养,这一点书法圈是清楚的,但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成人和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常常直接买来硬笔字帖做临摹范本(而事实上,好的硬笔书写者也都是从毛笔小楷中习得真意,临硬笔字帖基本在喝经典小楷的汤),更有甚者,买文房第五到N宝,怪招跌出,不是难见奇效,就是误入歧途,离书法学习南辕北辙。
还有一些是以讹传讹的历史故事,有必要再作一次甄别。比如王献之苦练书法的小故事。一个是“抽笔不出必成大器”,说的是王羲之在献之习字时冷不丁地抽毛笔而不成,称此儿日后必成大器。更好笑的是,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也学王羲之,如法炮制抽我笔杆,可见故事造成的误解至深。握笔是需要保持一定力度的,握得太松也写不了字,但太紧也会使手腕不灵活,影响发挥。所以抽不抽得出笔,不是判断能否成器的标准。
还有一个关于“小王”的故事是,写完十八缸水才能成器。当献之才写完三缸时,妈妈说:“我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像羲之。”来勉励后学学书要下笨功夫。
以上两个故事,一个有关用笔,另一个有关练习量。如果不是用毛笔中锋写字,笔握得再紧,也难成器;如果一味傻练,不把老子的看家本领学到手,就是写完180缸水,也是糟蹋笔墨而已。
今天再来看看主笔学习之三:钩,钩与撇、横的关系处理
1、竖弯钩,同一字上有横画时,宜取斜势。如“已、见、电”等。
同一字左有撇画时写成斜撇,撇画不宜写得过直。如“元、光、龙”等。
2、横折钩,内有撇笔一般写得比钩高。如“勾、力、勿”等。
横折钩,扁口框上宽下窄,如“四、习、回”;
长口框上下大致等宽,如“固、因、图”;
封口横末端架在横折钩上,如“四、回、固”;
扁口框内笔画宜适当偏左,如“日、丙、而”;
长口框内部首应适当偏上,如“图、国、同”;
框内捺画写成点,如“囚、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