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不再,看到这句话,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那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那如果再加上哲学两个字,又会想起什么呢?对于我来说,自然是道家文化了。说起道家文化,那真可以说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道家可不是练气入体、坐忘飞升的那个玩意,那个东西叫道教,是由东汉末年的张道陵张天师创立的天师道慢慢发展的。回到正题,为什么要说道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呢?
很简单,现在我们大陆兴起了一股所谓国学热。孔子学院更是开遍世界各地。我们号称要复兴传统文化,但是你仔细一看,发现不对啊,这个所谓的国学为什么全都是讲礼义廉耻的四维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种东西说到底,不全都是儒家那一套吗?
难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儒家吗?先不说中国自汉至清一以贯之的统治方法叫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实际上也依赖法家思想。退一步说,道家在历史上可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啊。
自春秋战国渐渐形成道家的雏形且不谈。且看西汉初年,刘邦病逝,吕后辅政,采用的治国方略是什么?正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黄老之学,而且效果并不错,文景之治可谓历史上少有的所谓盛世啊。
时光车轮飞速碾过,到达东汉末年,我们迎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候文人士大夫最崇尚的东西是什么?是以清谈、嗑药、名士风流为代表的魏晋玄学。而魏晋玄学的源头又在哪里呢?自然还是本期主角道家了。
时光列车继续缓缓向前行驶,碾过了唐,经过了宋,路过了元,这期间李白、苏轼等等无数文人墨客在失意时都免不了要舀一碗道家的水痛饮。。。而当我们来到明朝时,一代大贤王阳明更是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创出了心学。连日俄之战一战成名的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都不得不低下那高傲的头颅,心悦诚服的说一句“一生俯首拜阳明。”而王阳明受到的道家影响,光从他的名字便可见一斑。。。
可以说道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从未远去,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离不弃。不知不觉间,已经大致为道家理清了一条时间线,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希望大家先建立一个大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中定位自己、定位道家、最后定位独属于自己的道家。
那么如何定位呢?自然是在时间线的基础上确立时间点了。那么在道家这条时间线上有三大时间点极其重要。那就是被称作做道家三经的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说到这,你会不会感到陌生呢?别急,他们还有个诨名叫老子、庄子、列子。合起来叫“老壮烈。”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们先来聊聊老子这个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吧。老子虽只仅仅五千言,但却微言大义、字字珠玑。文字深邃而广博,可谓包罗万象,于是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万经之王”
老子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为道,下篇为德,因此又被称作道德经。那么道篇和德篇分别讲了什么呢?由于本书博大精深,我只能在这里谈两个我认为最重要的意思。
首先是道篇,道篇的精髓为柔弱。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怎么个弱者道之用呢?老子讲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这些又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都是柔弱与阴柔。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水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不正是阴柔吗?那烹小鲜又是什么呢?说白了不过是用文火慢炖,就好像熬汤一样慢慢来。这与大刀阔斧的改革(阳刚)对比不正是柔弱吗?
接下来是徳篇。那么德篇的精髓是什么呢?其实是无为。老子说无为无不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都做所以什么都不做嘛?你要是这么理解的话,那建议你还是把这本书烧了吧。因为要是这样的话,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就是毒药,你没事闲着喝毒药那不是自杀吗?
那无为无不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十二个字:不畏将来,不念过去,活在当下。说白了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上学的时候就好好学习,工作了就好好工作,结婚了就好好作丈夫和妻子。。。
没事闲的想那么多干嘛呢?真以为自己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吗?他们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创建了微软和Facebook(微博的祖宗)。所以呢,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想那么多有用吗?如果真的有用,那就赶紧去做吧,光想有什么用?
当然这一段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要因为它有那么大的名声就为自己套上心灵枷锁,要知道你喜欢才重要啊!哪怕它是乐圣贝多芬、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那又如何?我就是不喜欢怎么了?你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说完了老子,庄子自然没得跑。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外、杂三篇。限篇幅所限且学界公认内七篇为庄子本人所作,这里就来详细聊聊内篇吧。内篇七则分别为逍遥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
说到这是不是感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别害怕,你要知道很多人花了一辈子皓首穷经,到头来却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那我们到底应该从何入手呢?
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们应该把它倒过来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参照孔子的自述来看,《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你把这两者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十有五志于学对应应帝王。志于学也就是开始学习,那么应帝王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己度人,想想最幸福的的皇帝是什么样呢?尚书有言:圣天子垂拱而天下治。什么意思呢?圣明的天子垂衣拱手,什么都不做,却能使天下太平。
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最憧憬的: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理想生活吗?那么怎样做到垂拱而天下治?难道真是大家所说的无为无不为吗?(我前面说过了无为无不为的真正含义,还不知道的请出门左转)其实就四个字:知人善用。
细查历史,真正被人民铭记的皇帝又有谁?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罢了。而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知人,始皇任王翦王贲而统一六国,汉武得卫青、霍去病而封狼居胥,太宗得李靖、魏征而海晏河清。。。
可以说每一个英明无比的帝皇背后都必定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绝顶人才。也正是由于他们众星拱月般的存在,历史这片星空才真正的灿若星汉,不致落得寂寥如梦的境地。
只有做到知人善任,才能领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绝顶妙处,近而达到垂拱而天下治的地步。所以应帝王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正是志于学啊。再来看下面的大宗师对应什么呢?三十而立。什么叫而立呢?就是学有所成。宗师难道不正是学有所成吗?
德充符对应不惑,为啥这么说呢?什么叫德充?说白了就是一种心灵境界,那么这种心灵境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不惑。这组对应不正是绝妙好辞吗?接下来就好办多了,人间世对应知天命,养生篇对应耳顺,齐物论对应从心所欲。。。。
数到这发现问题没有?少了一个对吧。没错的确少了一个,孔子的自述是六个阶段,而庄子的内篇却有七个,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人间世和养生篇都对应知天命就好了啊。
为什么这么对呢?因为只有你在这万丈红尘的人间世中历经沧桑桑田最终才能达到知天命的地步。而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种养生啊!接下来的耳顺对齐物论,从心所欲对应逍遥游。简直完美啊!
耳顺是指你已没有不顺耳之事,齐物又是啥呢?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试问达到了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你还会不顺耳吗?接下来从心所欲对逍遥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说到这里,你还会轻视道家吗?还不赶紧拿出一本道家典籍长长见识,以后再说到传统文化时,你也能巴拉巴拉一套,说出个一二三来。记得当你再听到别人说传统文化就是仁和礼时,你可以亲切而和蔼的告诉他:你说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