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晚期。历史上曾有过母系社会,也有父系社会。
最早现有姓,“姓”本义是女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会中,“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上古的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皆带”女“字旁。父系社会才有了氏。周朝以前,只有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
氏,在甲骨文中加长了“人”下垂的手臂,指低头垂手抵地,引申为底部,后比喻引申为宗族根底。远古的“神农氏”、“伏羲氏”的氏,都是古代贵族的标志。女子出嫁后,随夫姓,所以陈氏未必姓陈。旧时,对学术很有造诣的人的尊称也可用氏,如许氏(许慎)和左式春秋。现在,当我们说对一个人知根知底,就是指对一个人的家族背景等均有透彻的了解。
氏,在古时用于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早氏族指有共同祖先的部落,一般同一氏族内不通婚。
秦汉以后,姓氏才合一。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的姓加上单字已不足以区分人,更多人开始用两个字为名。到了人口爆炸现在,四个字的姓名也不鲜见。
氏加了代表地面的一横,有了氐,意为抵达。
低,指卑下。
抵,伸手触及,抵挡。
底,指房屋底面,停下居住的地方。
诋,恶意毁谤,使人低下,矮化人。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私有制的建立,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人们逐渐以家庭为单位,但中国人的族群意识从未减弱。直到现在,人们遇到同姓的人,还是会忍不住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人们对贵族和高阶层的向往从未消失。有些人有了钱,就会想要寻找族谱,找来找去总能跟过去的某王族搭上点关系。姓刘的想跟刘邦搭上关系,姓李的想跟明太祖认亲,姓赵的硬要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姓王的只有王莽之流,没出过皇帝,但总还能闭着眼说,“王”就是国王的意思。这种要攀皇亲国戚的现象不只是中国特色而已,西方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以家庭为主甚至以个人为先的现代社会,就算攀上了关系,也不过是多了个谈资而已。
现代社会人口爆发,以姓来区分阶层已不可能,但人们还是会想办法分出高低,拼了老命想要往更高的阶层流动。从古至今从未变过,乃人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