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从蔡家会中学毕业整整10年,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和我一起从蔡中出来的许多同龄人还在各大学府深造。
听闻《蔡家会中学60年》出版,李校长赠书,心念已久而不得,托吕校长帮忙,今日终得一见,精美的装帧,厚重的分量,迫不及待翻开,午觉都没睡,看着那一幅幅见证历史的图片,读着那一句句回忆往昔的文字,我竟然激动的热泪盈眶,那种精神的震撼让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也是初中毕业十年后第一次产生这么强烈的关于母校的触动。
都说90后是信仰缺失的一代,可能真的是这样的,就算我们同样和书中写回忆录的师长们一样毕业于树立信仰的楼山寺,我们也难以写出那样平实却又掷地有声的文字,是的,对于母校,我们缺一份信仰。在《蔡家会中学60年》没有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回忆录,确实也有点小小的遗憾。
飞跃的蔡中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对蔡中的记忆大概是很不好的,初中三年,唯一的感觉就是各种换,2005年入学,2006年校园大改造,在《蔡家会中学60年》中提到的四合院,顽石窑,土胚房,对我而言仅仅是一面之缘,直到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感觉我们一直在换教室,换完教室换老师,在我的初中三年,我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数学老师三位主科老师都成家立业了,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也在这三年之内的某一年完成了生育大事,历史,政治,地理,物理那些课的老师换的也很勤,所以,我们那时候上学的感觉就是完全不知道下学期将会由哪位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教室,教师换完又换了班级,我初一初二时本是76班,初三分到77班重点班,所以我的初中三年不仅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每天也在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老师。可能我的同龄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对于蔡中的记忆是碎片的,这种碎片难以让我们形成一种恒久的信仰,对于蔡中,我们说不清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是,从今天来看,我们经历的是蔡中的一次大飞跃,那是蔡中办学条件的飞跃。四层的宿舍楼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投入使用,现代教学设备投影仪的运用,我们是第一代的受益者。最重要的是,我们见证了蔡中的冬天由升火炉到供暖气的重大变迁,我们看着蔡中走向了现代化办学。
初一刚入学的那个冬天,我们还住在蔡中最下面那排比较新的窑洞里,冬天是自己生火取暖,灶火口是在窑洞外的,生火的时候跳下坑里去操作的,那时候觉得那个设计真的很神奇,室外生火既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又避免了火星外溢引起火灾,不过那时候我们已经不睡炕了,窑洞里放着的是高低床,一个宿舍住着一个班的20多个女生,两支单人高低床横向并住,上下可睡六个人。那时候我们烧的就是“地暖”,把地烧的暖暖的,每天早上起床,脚伸到鞋子里,呀,暖暖的,那个舒服就别提了,这种幸福感让我们早上特别期待起床穿鞋,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那会还是高老师分碳烧呢,可不能由我们想烧多少就烧多少,有的值日生不知道匀着点添碳,天还没黑碳就烧完了,早上起来的时候,鞋里就是湿冷的,少不了被宿舍人埋汰。那时候我最愁做值日了,因为总是生不着火,我们家里是不烧碳,怎么能用火柴把碳点着,是我思考了三年的问题,我甚至想着去问问化学老师或者物理老师。每次生完火,脸上,鼻孔里,耳朵孔里,嘴里都是煤灰,就像刚挖煤出来一样。
2007年9月,我们升初三的时候,换了班级搬到了新修的宿舍楼里,什么都是新的,终于告别的生火的日子。母亲送我去学校时,羡慕的说:“咱村全村都没一处楼房,上学真好呀,就住上楼房了”。是呀,那时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说是蔡家会第一批享受上暖气供暖的幸运儿,初三的冬天,省心了好多,做值日时再也不用担心生不着火被全宿舍人埋汰,也不用上着课还担心着火不会灭。
搬进新宿舍后,我们吃饭的模式也变了,再也不用值日生提着饭桶去食堂把饭打回来再分给我们了,我们自己拿着饭缸去食堂的窗口排队打饭,我们又离文明更近了一步。洗碗也不再是一锅水大家轮流洗了而是有水龙头可以用,我们离卫生又近了一步。是的,2007年秋季,蔡中在硬件设施中走在了全镇最前面,那一年,我们格外幸福。
良师益友 伴我成长
我上蔡中的时候,在蔡中任教的有我们村的两位老师,分别是蔡中名师孙永明老师,蔡中新秀刘润勤老师。我父母都是不识字的文盲,但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像这两位老师一样吃上“公粮”,尤其是我大哥刘卫军和这位刘润勤老师是同年上的蔡中,最后人家读了大学吃了公粮,而我大哥却成了受苦的农民工,(据说他们那会考蔡中也很不容易)这让父母颇受刺激,一腔希望寄托于我。
2005年我们上蔡中的时候,已经不划分数线了,考多少都能进。我那会是以全校第四全班第二的成绩进入蔡中的,但是从小自诩自己脑子灵光,不学也可以考好成绩。进入蔡中后,我依旧没有任何危机感,该玩就玩,该睡就睡,一学期下来,我就掉到了七八名,但是我依旧收不住玩心。我的班主任史小丽老师看了很着急,因为我上课睡觉找我谈过多次话,我也不为所动。直到有一次,我交学校的费用时交了一张假币,我们家不知道那是假币,那是父亲卖粮所得,不知是哪位奸商骗了父亲。史老师发现后,没有在全班公开说我交了假币,只是把我一个人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知道真实情况的我,哇一声就哭了。家里那会没钱,我实在不忍心告诉父亲他收了一张假币,史老师替我补了费用,大概是那学期末我家卖了粮食我才将那100元还了史老师。但是史老师却用这件事教育了我,让我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懂的好好读书的重要性。
最让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陈丽华老师。今天我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若我的学生有一丁点喜欢我,那么就要得益于我的这位语文老师。陈老师对我的好,至今难以忘怀。如果说我今日所写一丁点文字还能有人阅读,那也是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我们班的一个姑娘在搬进新宿舍后周末出去玩时出车祸去世了,据说尸体就放在去河子坪的路上一个小房子里,我们班有同学还跑去看了,回来给我们描述惨状,这件事对我影响特别大,我是个特别敏感的人,看到那个姑娘的东西在宿舍放了好久才被取走,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做梦梦到那个姑娘,事实上我和那个女生并不熟。每天半夜吓醒,初三这种状态是不行,为了缓解焦虑与害怕,我每天日记中写我的梦,胡言乱语,梦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好多都是与学习和中考无关的,可是意外的是,陈老师看了从来都没有教育我收心备考,而是一直认真批改我的日记,分享她对我做的梦的看法,陪我度过了一段我觉得特别黑暗的日子。后来,中考语文我考得挺好,其他成绩也不错,顺利进入了兴县中学,几年后高考语文竟然考了130,大学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从教语文,都有陈老师的影响。一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有如此情怀,对一个青春期敏感的孩子的宽容,让我受益终身。
数学老师张永勤的好,更不可细说了,讲课讲的非常好,严厉而不呆板,最让我们记忆深刻就是早读我们有几个同学坐在教室外的花台上背书,有时候他来了也不会刻意的非让我们回教室去。我是个一坐到教室背书就犯困的人,那段花台背书的初三岁月给了我很大好处,也让我明白,学习本不该拘泥于形式,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
蔡中精神 生生不息
2016年我大学毕业,由于父亲年纪大了,家里供不起,我放弃了考研加入了考公务员队伍,刚毕业时,心高气傲,不想回农村,一心想在太原扎根,考了几次太原的公务员,差一点却终未成功。2017年5月,家乡兴县招聘教师,父母都希望我考回来,万般不情愿回来参加了考试,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吃上了父母眼中的“公粮”。可是,放弃读研就已经给人生退了一大步,如今回到农村教书真的是很无奈,我常自嘲“走出大山,我用了十几年,返回大山,我用了十几天!”因此一直闷闷不乐,教学也不上心。
让我改变思想的是蔡中的一位老师,也是我的领导吕校长。他跟我说:“在所有人都去城里读书的情况下,留在村里的孩子都是可怜人,他们要像我一样从农民家庭冲出去,就要靠我们这些农村一线教师,如果我们都放弃了他们,那就彻底阻断了这些可怜孩子的求学上升之路……”吕校长还说起他从蔡家会走出来到今天的经历,言语之中洋溢着对他的老师的感激和敬佩,那次聊天后,我想到了我当年的老师,如果当时他们放弃了我们,今日我会在哪里?我会做什么?是的,这大概就是精神,是蔡中精神。无论蔡中人在哪里,做什么,那种厚重的精神会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吕增高校长艰苦创业的精神是蔡中精神,李喜勤校长继往开来的精神是蔡中精神,史支平校长改革创新的精神是蔡中精神,我们每个蔡中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散发的光和热都是蔡中精神。在城镇化的浪潮下,蔡中会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后消失,六十一甲子,也许蔡中再等不了下一个六十年了,可是蔡中精神却会随着每个蔡中人传承下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18年11月21日 于瓦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