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读过一个故事,风和太阳比谁厉害,规则是,看谁能最快地让路人脱下大衣。风就笑了。它使劲地刮,疯狂地刮,路人的衣服却越裹越紧。太阳不动声色,慢慢升起来,天气慢慢暖起来。路人渐渐感到暖意,不由自主地脱掉了大衣。
柔和,不疯狂,更是一种力量。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读读而已。道理都懂,深入心里,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感受到“柔和”的魅力,还得归功于朗读。
曾一度以为,激情澎湃是一种力量,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语调高亢,激情满怀,就能读出饱满的情感。后来,才慢慢发现,那样的读,太冲了,太满了,也太累了。真挚的表达,不一定靠激情,靠调值,而在于一种恰切。外在的,总比不上内在的。当自己的调子慢慢地降下来,情感内敛起来,语速慢下来,心境沉下来,竟有了更好的朗读感觉。朋友说,越来越有韵味了。好的东西,从来不是虚飘的外在,而是扎实的内力。柔能克刚,才觉得是真理。犹记得,公开课上读《秋天的怀念》,情感还是太满,始终太满就缺乏了抑扬之美。总想用大声去表达,结果带给大家的往往是噪音。这样的朗读,能让听者感受到你的急躁,你的肤浅。当你真正沉入文字,只轻轻地读,却有了厚实的力量和充沛的情感。
再想想,你声嘶力竭地吼孩子时,他的内心往往是强有力的抵抗。即使,你有时感受到了孩子的心理,却从不会在自身找原因。你有充分的理由吼,甚至骂。结果呢,与预期相差甚远。当你不吼不叫时,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柔声细语,往往能润人心扉。心暖了,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平心静气,太需要修炼。在最该吼叫的时候,笑着说,柔着讲,结果会出人意料。不信?试试?
再想想,上课时,总愿意大嗓门地喊。总以为声音大是学生学会的重要因素。久而久之,嗓子喊坏了,成绩还是不理想。话语不多,娓娓道来,把每一个字送进学生的心里,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声音低下来,语速慢下来,语气柔起来,让学生感到的是耐心,是爱意,而不是急功近利,不是歇斯底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竟有了这般神奇。课堂上,有了笑,有了光,岁月都年轻起来。
柔和,是内在的静美,更是十足的自信。
美起来,柔起来,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