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听上去不好听的电影,片名一直改一直改,改到最后还是被人diss。
一部阵容强大到令人担忧质量的电影,南北全齐,满汉全席。
这样的电影会好看吗?
反正看了这部元旦档新片,Sir乐了——
《妖铃铃》
从海报就可以看出,“群星荟萃”。
以吴君如和吴镇宇为代表的港派喜剧演员
+以岳云鹏和沈腾为代表的北派喜剧演员
+新媒体流量笑星Papi酱
+……
=?
但,在群星荟萃太常见的今天,《妖铃铃》这种出场式,没人看好。
南北两种喜剧风格,本就差异很大,文化根源都不一样。强行撮合,一不小心就会玩得无聊和油腻。
而另一种质疑的声音,直指导演吴君如。
52岁的吴君如,第一次拾起长片导筒。这个年龄早就被不少大导演证实,是江郎才尽的阶段;再回望吴君如在《欢乐喜剧人》等内地喜剧综艺上的尴尬表现……
Sir前面说自己看笑了,所以怎么说,都要小小肯定一把——
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
首先,它有很多地方似曾相识。
故事,一个类似《功夫》的故事,一座拆迁楼里的钉子户,和拆迁方斗智斗勇。
喜剧感的《七十二家房客》微缩版。
灵感,确实来源于现实新闻,某拆迁户发现家中闹鬼,原来是开发商派人装鬼想吓跑他们(Sir上网一搜,果然有类似的)。
核心气质,也是香港喜剧电影人玩熟的。
当吴君如读到新闻,就嗅到了一丝熟悉的港味,那种曾经无数次打动我们草根阶层的:
鬼马和心酸并存的味道。
片中每个钉子户身上,都有这两种气质。
苦苦等待亡妻魂归的偏执爸爸(张译 饰)、穷得没地儿去的神经质夫妇(潘斌龙、Papi酱 饰)、过气的古惑仔兄弟(吴镇宇、方中信 饰)、傻白甜的不红女主播(焦俊艳 饰),还有一名装神弄鬼的风水大师(吴君如 饰)。
吴君如应该也懂,曾经自己在香港呼风唤雨的扮丑搞笑法有些不合时宜,所以这次她把主角戏份缩减,花了很多时间去塑造配角的人物背景和性格。
其中出彩的家伙,首推张译演的王保健。
他整天一副愁眉苦脸的怂样。
痴情的他,天天想招亡妻的魂,手段还很奇葩,居然是靠自己假扮亡妻,引鬼现身——这是爱到失魂落魄的一种喜剧夸张。
所以,一帮钉子户个个在防鬼,他一个人反而在偷偷招鬼……
Sir的笑穴,首先被他戳中。
可惜《妖铃铃》中,这种用演技和人设来搞笑的手法有些少,更多的,还是香港老喜剧玩惯的“误会法则”——
让敌我双方产生沟通错位。
比如这场戏,就很有当年许冠文兄弟的影子:
两个笨贼以为风水大师铃姐(吴君如 饰)被他们弄死了(其实没死)。
两贼叫苦连天,只想毁尸灭迹;铃姐躺尸装死,只想见机逃跑。
接着,两贼把铃姐放在垃圾桶内,开始热烈讨论如何毁尸……第一个想法很快出炉,肢解。
结果贼扭头一看,尸体不见了……他们以为诈尸,吓得要死。紧接着又想到,既然肢解治不了厉鬼,干脆焚尸!
结果再一扭头,垃圾箱又剧烈抖动起来,两贼再次吓得屁滚尿流……
由小处见大,《妖铃铃》并没做什么创新,只是忠实地沿着港片老套路,由浅入深逐一复制。
比如,直接的戏仿——
当沈腾饰演的黑老大出场,同手下们跳起舞,这已经在相当积极地唤醒观众记忆:致敬周星驰版的斧头帮。
与《少林足球》同样的动作,与《功夫》同样的戏眼
钉子户驻扎的拆迁楼,当然也会很快让你想到“猪笼城寨”,连远景角度都毫不避讳地一致。
再往深一点,故事套路的借用——
外来的风水大师来到拆迁楼骗钱,做了坏事后良心发现,又决心帮拆迁户讨回权益……这其实就是《功夫》的同一套流程。
还比如,经典类型片的重塑,经典梗的再包装——
吴君如不止戏仿了周星驰,也重操旧业玩起了港片另一个经典类型,惊喜剧。
要知道,在内地院线这种类型的确出现得不多,只有熟悉港片的观众才会产生怀旧感,甚至是一种“重影感”。
随便说几处细节吧(其实数不胜数)。
1990年的《新半斤八两》,就有同张译如出一辙的男扮女鬼造型。
1988年的《猛鬼学堂》,也有人扮成德古拉吸血鬼,一样贡献出中国僵尸步的笑点。
你还可能会想到,很多反复玩这些梗的喜剧老戏骨,陈友、许冠文、许冠英等等等等……
对了,还有一种类型本片也有——骗术电影,最早欧美电影常见,然后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也爱玩。
“骗术电影”的最常见套路,就是小人物合伙算计大人物。
说一部咱们最熟的吧,1991年的《情圣》。
周星驰+麦嘉+毛舜筠+午马+恬妞+叶子楣,一伙失败的屌丝,面对高利债恶霸(张耀扬)的欺压,决定合伙反骗。
很多围绕这个套路的经典小设置,已经被验证成功,比如大反派的身边一定要有个傻子——戏里张耀扬的身边,就是元华饰演的傻哥哥。
而在《妖铃铃》中,同样的恶霸沈腾身边,也有一个傻儿子岳云鹏。
其实,老料新玩问题不大,多年前的70后记忆,翻炒一下又是90后的体验,只要观众真buy就是好料。
聊了这么多,Sir越聊越发现,吴君如真是一个精明的电影生意人。
为了票房与观众体验,她把很多成功元素都累加到了一起——
成功电影元素的港式杂烩。
很多成功的类型、套路、老梗,都被她认真地再次包装、组合。
电影人的南北杂烩。
不同于以往那些普通的杂烩喜剧,吴君如和陈可辛组局的诸位明星,并不像大鹏那样仅仅请来站个台,展示一下自己人脉之广。
而是真的物尽其用——
让明星们,做他们“最十拿九稳的表演”。
南派的吴镇宇方中信,专业负责古惑仔。
北派大咖呢?当然也不能只是讲几个小品段子,混混观众熟悉度——那一套已经玩不转了。
而是与剧情发生关联,展现接地气的人物性格。
张译是一例,让有扎实演技的演员,演绎具备悲情的小人物。
开心麻花又是一例。
比如吴君如在片中设计了年轻观众爱看的凶猛丧尸元素,这与开心麻花一直以来的“丧尸情结”一拍即合。
早在2014年,开心麻花就在综艺《中国喜剧星》表演了丧尸小品,由艾伦、黄才伦出演的《末日危情》;2015年《欢乐喜剧人》第一季,沈腾、马丽又表演了丧尸小品《感染者》。
在《妖铃铃》,沈腾也奋力训练手下丧尸,教他们各种表演技巧……
北方和南方演员,同时物尽所长,融入这所虚构的拆迁小楼,并不违和。
当然,90%的拿来主义之外,还是有一些小反转的。
比如高潮戏的骗术环节,沈腾会自己跳出来看破骗局: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嘛……”
可惜,这种自我吐槽并不能完全抵消对现实的避重就轻,也让最后的大欢喜结局又一次陷入了无力。
这就是Sir说它最爆米花的地方。
《妖铃铃》继承了很多喜剧的成功模型,却在最关键的地方,又一次刻舟求剑。
想想看《功夫》结尾,周星驰最后破茧化蝶,成为绝世高手,一切的蜕变都始于一个节点,那就是他终于领悟了什么是“自我牺牲”。
《妖铃铃》中,吴君如也试图复制这种“自我牺牲”,但显得力度不够,转化生硬,而Sir怀疑即使全部做到位,观众的“二次感动”同样不会到来。
因为,电影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它首先应该基于创作者对生活的自我思考,哪怕思考的方向在大多数人看来甚至不理解。
很多一流喜剧到了结尾,也未必有圆满大结局,只是提出了一个“现阶段解答无力”的终极问题。
比如前几天Sir聊金·凯瑞的《月亮上的人》,看完后观众很可能会陷入一种矛盾:
身边人都那么讨厌、疏远安迪·考夫曼,但他的死又让人无比唏嘘和同情。那么,人与人之间,虚伪和真实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又比如《回魂夜》《大腕》,其中部分小人物疯狂一把之后的归宿,也还是精神病院,这样的结局未必现实,却更真实地加大了荒诞的悲剧性。
Sir明白,《妖铃铃》本意是借一个有沉重度的故事,讲述城市发展中弱势群体的悲凉,也鼓舞小人物团结同心的力量。
Sir推荐你看,因为的确蛮好笑,尤其大过年的,香港贺岁片的老传统又被吴君如“拿来”了——就是可以爆笑到尾,毫不深刻。
这一盘卖相不错的爆米花生意,Sir可以给个合格分,但老实说,也对吴君如有一点小小“不满”。
因为你是一个老资格的“新人导演”。
下次,请不光让我们怀一把旧,也让我们看到你独有的“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