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就是形容的言语近乎谄媚,却又是发自内心的体验。领教曾莹老师问我:能否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两天课程的体验,我脑海中马上就冒出了这一句话。
在课程现场,我曾经有过三次这种说出来,近乎谄媚的高峰体验。
第一次高峰体验,是聆听体验。
第一天的课程现场,是关于聆听的练习。回忆起来,只知道自己是完全投入其中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开始投入了,被老师教练的问题是关于我自己,工作的难题。
结束的时候,王亮老师在教练练习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将练习报告送到了我的手上,我充满感激的紧紧的攥在手上。
更让我感动的是王亮老师后面的那一段话:我会在每次教练客户结束的时候,将报告完整的交还给对方,并且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东西,我一点都不会带走,并且将记忆也留在现在。
很多女孩子都有一种这样的购物失落感:那就是逛了一天,什么都没有买。这种失落,是花光了钱包里面的钱要强烈的多。
而教练,却自动的选择了这种豁达,什么都留给别人,就连记忆都不带走。
被教练时候的投入,结束之后的感动,反思之后的豁达。同时,在其中“给我三个词”的练习环节中,我找到了王亮老师,老师送给我的三个词中就有“格局”,我当然不会认为“格局”是属于我的,我知道的是,王亮老师在告诉我:“做教练,需要有格局。”
当然,结束的时候,能够回想起来,老师至少是使用了3F聆听,听事实,听感受,听判断。甚至是最全面的聆听:听事实,听肢体语言,听情绪,听性格,听需求,听独特性,听价值观。
第二次的高峰体验,是中正在练习。
在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分组练习中正,和我一起练习的是杨慧老师。这一轮的教练体验,已经是接近课程的尾声了,是关于中正的练习,尤其是状态线。
从事培训工作已经六年了,一直都有一个自己的认知:让学员学知识不难,学技能不难,最难的是让学员学会一种心态,现场就练习一种状态。《解锁》现场的最后一次练习,不仅仅是练习中正的状态,更是要结合前面所学:聆听、提问、反馈,进行一次完整的,正式的教练的练习。
当时真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状态中,去聆听,将自己置身于杨慧老师的问题中,到现在还非常清晰的想起杨慧老师当时的状态,她提出问题时候的困难,她不敢往前踏出的迟疑,她提出自己方案时的坚定,以及最终她站在了自己满意的90分那条线上,脸上欣喜的表情。那一刻,我甚至能够感觉到,在那一刻,好像已经不是练习,那些她嘴中说出来的方案,不仅仅是从嘴里出来的,而是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她正在内测,她正在迭代;她又在内测,她又在迭代;她继续内测,她继续迭代……好的,课程可以了,可以正式开课了,她昂首挺胸,信心百倍的站在讲台上展示她的作品了。
而我,在接受杨慧老师的教练的时候,同样也是渐入佳境,如无细无声般的全身心的投入。我带入了我最真实的难题:孩子对我这个他原本最该信任的妈妈,并不依恋。杨慧老师带着我一起进入了真实的场景,我描述着我现在的困惑,想象着期待的样子,思索着如何才能达到我期待母子共情的场景:孩子在看到我那一刻,能够像看到爸爸一样,眼里带着笑的奔跑而来,牵着我的手,像我介绍着他最爱的动画片里的内容,并且那么随意的让我坐在他原先坐着的位置,他就那么安逸的坐在边上,头轻轻的靠在我的手上。那场景,如此的美好,杨慧老师引导着我,和我一起思考的到达美好的路径:回家的时候,把手机放在一边,就那么不带目的的,坐在孩子边上,半个小时以上;不可以看动画片的时间,和孩子玩他最爱的游戏;放下手头的事情,尊下来,看着孩子,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后来,杨慧老师的手,就放在我捏紧的拳头下面,我闭上眼睛,她的声音传来:现在,你有多大的信心,就使多大的力来压我的手。我使出浑身解数告诉她,我很有信心。
练习的场景历历在目,练习的感受心旷神怡,练习的声音不绝于耳。
第三次的高峰体验,贯穿始终,接踵而至。
场景设计针对性。
从还没有到教室开始,就为我们精心的制作了形象设计图;站在教室的门口,看到大家与王亮老师围城一圈,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仅仅只是路过,我已经沾染到了舒心。到了教室,精心的教练氛围营造,手绘的海报,张贴的形象照
课程设计多样性。
课程中 ,每一个用到的教具,都有“领教”的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们,是谁让我们在这里。
讲授、演练、示范、研讨……设计了各种教学方式;
道具、沙盘、表单、白板……研发了各种教学辅材;
与老师、与学员、与自己……渗入了各种参与形式。
服务设计体贴型。
每一罐可乐都有我们的名字,每一个道具都有特殊的用途,每一张海报都是亲手绘制。就连零食都是多种多样,就连作业都是别出心裁,就连未来都是璀璨夺目。
如文所述,好像言过其实,却是由衷之言,遇见《解锁》,成全高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