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活的战争学校。——那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
——尼采《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周国平译)
1、“心灵借创伤生长,人格借创伤坚强”
当一个人陷入一件阴郁而责任极其重大的事情之中时,保持愉快心情就绝非微不足道的本领;而且,还有什么东西比愉快心情更为必需呢?没有高昂的情绪,就没有一件事情会成功。只有力的过剩才是力的证明——重估一切价值,这个挑战如此阴森可怕,它的阴影笼罩在它的提出者身上——负此大任的命运每时每刻迫使他奔到阳光下,抖落掉身上沉重的、愈来愈过分沉重的严肃性。为此每种手段都属正当,每个“事件”都是幸事。战争尤其如此。战争始终是一切过于内向深沉的心灵的伟大智慧,在它的伤害中即已经有疗效。有一句格言,我要向博学的好奇心隐瞒其出处,长久以来它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Increscunt animi,virescit volnere virtus.(心灵借创伤生长,人格借创伤坚强。)
2、“探听偶像的底细……世界上偶像多于真身”
另一种疗养方式也许更令我喜欢,这就是探听偶像的底细……世界上偶像多于真身。这是我看这世界的“毒眼”,也是我听这世界的“毒耳”……在这里,用铁锤提问一下,也许回答就是从便便大腹中发出的那著名的瓮声——这在一只耳朵后面还长着耳朵的人看来,在我这个老心理学家和捕鼠者看来,是多么愉快的事,正是在我面前,那决心三缄其口的东西不得不大声喧哗起来……
3、“这本小册子是一个伟大的宣战”
这本书——正如标题所表明的——主要也是一次消遣,一颗太阳黑子,一位心理学家在游手好闲中的一个恶作剧。也许还是一场新的战争?并且探听到了新偶像的底细?……这本小册子是一个伟大的宣战;至于说到被探究的偶像,那么,这一回却不是一时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它们在这里被我用铁锤触动,如同用一把音叉触动一样——绝不会有更古老、更被人坚信和夸耀的偶像了……也不会有更空洞的偶像了……这并不妨碍它们最为人信仰;而且据说,尤其是在最高贵的场合,它们完全不是偶像……
弗里德里希·尼采于都灵
1888年9月30日
(《一切价值的重估》第一卷完稿之日)
4、“格言与箭”
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或神。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是二者——哲学家……
来自生活的战争学校。——那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
你自助,然后人人助你。邻人爱的原则。
如果一个人拥有他的生命之“为何”,就差不多能对付一切“如何”。——人并不孜孜以求幸福;只有英国人才这么做。
死后方生的人——譬如我——比起合时宜的人来,被理解得较差,但更好地被倾听。严格地说,我们仍将不被理解——而我们的权威即由此而来……
我不信任一切体系构造者并且避开他们。构造体系的意愿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是多么少!一支风笛的声音。——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一个错误。德国人甚至推想,上帝也在唱歌。
On ne peut penser et e'crire qu'assis.(G.Flaubert)(一个人只有坐下来才能思考和写作。——福楼拜)——我据此而抓住了你,虚无主义者!久坐是反对神圣精神的罪。只有散步得来的思想才有价值。
有一些场合,我们心理学家像马一样陷入不安之中:我们看到面前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于是踌躇不前。心理学家必须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看。
这是我的阶梯,我拾级而上——为此我必须越过它们。可是它们以为,我是想安居在它们身上……
5、“苏格拉底问题:厌倦生命”
在一切时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做了相同的判断:它毫无用处……无论何时何地,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同一种声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命的厌倦、充满对生命的抗拒的声调。连苏格拉底在临死时也说:“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病:我欠拯救者阿斯克勒庇俄斯[91]一只公鸡。”连苏格拉底似乎也厌倦了生命。——这表明什么?这指点人们走向何处?——从前人们会说(——哦,人们确实说了,而且理直气壮,我们的悲观主义者带的头!):“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真的!Consensus sapientium(智者的一致)证明了真理。”——我们今天还要这样说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吗?“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患了病的。”——我们这样回答。这些历代最富智慧的人,人们应当开始就近观察他们!也许他们全都不再站得稳?都迟暮了?都摇摇欲坠了?都颓废了?也许智慧出现在世界,就像一只闻到了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
6、“一个人必须全力以赴地尝试领悟这个惊人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
正是在博学的和鄙陋的偏见都强烈反对这些伟大智者的场合,我心中首次浮现这个不敬的想法:他们是衰败的典型。我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作衰落的征兆,希腊解体的工具,伪希腊人,反希腊人(见1872年出版的《悲剧的诞生》)。所谓consensus sapientium(智者的一致)——我对之愈来愈琢磨透了——完全不能证明,这些智者因为对某个问题看法一致,他们便是正确的;毋宁说是证明,他们本身,这些最具智慧的人,在心理的某个方面是一致的,因而以相同的方式否定——也必定否定——生命。关于生命的判断、价值判断,对生命的肯定或否定,归根到底绝不可能是真理;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有价值,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被考察——此类判断本身是愚蠢的。一个人必须全力以赴地尝试领悟这个惊人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不能被一个活人估定,因为这样一位当事人诚然是争论的对象,而不是裁判;也不能被一个死人估定,当然出自另一种理由。——就一个哲学家而言,倘若总是这样把生命的价值看作一个问题,便应对他的资格提出异议,给他的智慧打上问号,认为他的行为是不智的。——怎么?所有这些伟大的智者——他们莫非只是颓废者,他们未尝是智慧的?——但是,言归正传,我来谈谈苏格拉底的问题。
7、“您了解我,先生!”
苏格拉底就其出身而言属于最底层民众:苏格拉底是贱民。大家知道,甚至还看到,他有多么丑陋。然而,丑陋本身是个异议,在希腊人中近乎是个反证。苏格拉底究竟真是希腊人吗?丑陋常常是通过杂交,并且因杂交而受阻碍的发展的标记。在另一种情况下,它表现为正在衰落的发展。犯罪学家中的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典型的罪犯是丑陋的:monstrum in fronte,monstrum in animo(容貌的怪物,灵魂的怪物)。但罪犯是一个颓废者。苏格拉底是一个典型的罪犯吗?——至少那位著名的面相家的判断与此并不相悖,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听起来是很不入耳的。一个善于看相的异邦人路过雅典,当面对苏格拉底说,他兴许是个怪物——他心中隐藏着一切恶习和情欲。而苏格拉底只是答道:“您了解我,先生!”
8、“理性=美德=幸福”
不仅业已承认的本能的放荡和混乱表明了苏格拉底的颓废,而且,逻辑的重孕以及使他闻名的那种佝偻病人的恶毒也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也不要忘掉那种听觉的幻觉,例如“苏格拉底的精灵”,它被人们从宗教意义上加以解释。他身上的一切都是夸张的、滑稽演员式的、漫画化的,同时一切又都是隐匿的、机密的、躲躲闪闪的。——我想弄明白,那个苏格拉底的等式“理性=美德=幸福”究竟出自何种特异体质,这个世上最古怪的等式是同古希腊人的全部本能背道而驰的。
9、“凡必须先加证明的东西都没有多少价值”
由于苏格拉底,希腊人的趣味转而热衷于辩证法,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是一种高贵的趣味借此而被战胜了;贱民凭借辩证法占了上风。在苏格拉底之前,辩证法是被体面社会拒斥的,它被视为歪门邪道,它使人出丑。人们告诫青年人提防它,人们也不信任它炫耀理由的整个姿态。就像老实人一样,真货色并不这样炫耀自己的理由。拼命炫耀理由是不体面的。凡必须先加证明的东西都没有多少价值。无论何处,只要优良风俗仍有威信,只要人们不是“申述理由”而是发号施令,辩证法家在那里就是一种丑角,人们嘲笑他,并不认真看待他。——苏格拉底是一个使人认真看待自己的丑角,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10、“辩证法只是一个黔驴技穷的人手中的权宜之计”
一个人只有在别无办法之时,才选择辩证法。他知道,运用辩证法会引起人们对他的不信任,辩证法缺乏说服力。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辩证法家的影响更容易消除了,每一次讲演大会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辩证法只是一个黔驴技穷的人手中的权宜之计。在使用辩证法之前,一个人必须先强行获得他的权利,在此之前他不会用它。所以,犹太人是辩证法家;列那狐[92]是辩证法家。怎么?苏格拉底也是辩证法家?
11、“在苏格拉底身上,辩证法只是一种复仇的方式? ”
——苏格拉底的讽喻可是一种叛乱的表现?可是一种贱民怨恨的表现?他可像一个受压迫者那样在三段论的刀刺中品味他自己的残忍?他可是在向受他魅惑的高贵者复仇?——辩证法家手持一件无情的工具;他可以靠它成为暴君;他用自己的胜利出别人的丑。辩证法家听任他的对手证明自己不是白痴,他使对手激怒,又使对手绝望。辩证法家扣留他的对手的理智。——怎么?在苏格拉底身上,辩证法只是一种复仇的方式?
12、“他撩拨希腊人的竞技冲动,以此魅惑他们”
我已经说明,苏格拉底何以令人反感;现在要更多地谈谈他的魅惑手法。——其中之一是他发现了一种新的竞技,他是雅典贵族圈子的第一个击剑大师。他撩拨希腊人的竞技冲动,以此魅惑他们——他给青年男子与少年之间的角斗带来一个变种。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大色情狂。
13、“苏格拉底怎样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但是,苏格拉底猜到了更多的东西。他看透了他的高贵的雅典人;他明白,他的病例、他的病例的特质已经不是例外。到处都在悄悄酝酿着同样的衰退,古老的雅典气数已尽。——而苏格拉底知道,全世界都需要他——他的方法,他的治疗,他的自我保存的个人技巧……本能到处陷入混乱之中;人们到处距纵欲近在咫尺:monstrum in animo(灵魂的怪物)已是普遍危险。“冲动要成为暴君;必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反暴君”……当那位面相家向苏格拉底揭穿他的真相,说他是一切邪恶欲念的渊薮之时,这位伟大的讽喻家还宣布了一句话,为我们理解他提供了钥匙。他说:“这是真的,但我要成为这一切的主人。”苏格拉底怎样成为自己的主人呢?——他的例子归根到底只是一个极端例子,只是当时已经开始的那种普遍困境中的最触目的例子:不再有人是自己的主人,本能与本能互相对抗。他作为这样的极端例子而拥有魅惑力——他的令人害怕的丑陋使这极端例子有目共睹;当然,他作为答案、解决方法、这一病例已获治疗的假象,拥有更强的魅惑力。
14、“人们必须仿效苏格拉底,制造一个永恒的白昼——理性的白昼——以对抗黑暗的欲望”
倘若一个人不得不把理性变成暴君,如苏格拉底所为,那么必是因为有不小的危险,使别的什么东西已成为暴君。这时,理性被设想为救星,无论苏格拉底还是他的“病人们”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成为有理性的——这是de rigueur(极严格的),这是他们的孤注一掷。整个希腊思想都狂热地诉诸理性,这表明了一种困境,人们已陷于危险,只有一个选择:或者毁灭,或者——成为荒谬的有理性的人……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哲学家的道德主义是有病理学根源的;他们对辩证法的重视也是如此。“理性=美德=幸福”仅仅意味着:人们必须仿效苏格拉底,制造一个永恒的白昼——理性的白昼——以对抗黑暗的欲望。无论如何必须理智、清醒、明白,向本能和无意识让步会导致崩溃……
15、“苏格拉底是一个误会:整个劝善的道德,包括基督教道德,都是一个误会……”
我业已说明,苏格拉底靠什么魅惑人们:他似乎是一个医生,一个拯救者。还有没有必要指出他对“绝对理性”的信仰中所包含的错误呢?——哲学家和道德家以为,他们与颓废作战,便是摆脱了颓废,这乃是一种自欺。摆脱颓废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他们所选择的救援手段本身也仅是颓废的一种表现——他们改变颓废的表现,却没有消除颓废本身。苏格拉底是一个误会:整个劝善的道德,包括基督教道德,都是一个误会……耀眼的白昼,绝对理性,清醒、冷静、审慎、自觉、排斥本能、反对本能的生活,本身仅是一种疾病,另一种疾病——全然不是通往“德行”、“健康”、幸福的复归之路……必须克服本能——这是颓废的公式。只要生命在上升,幸福便与本能相等。
16、“苏格拉底不是医生,在这里死亡才是医生……苏格拉底自己只是一个久病者……”
——这个一切自欺者中最聪明的人,他自己也领悟这个道理了吗?他在他勇敢赴死的智慧中终于向自己说出这个道理了吗?……苏格拉底但求一死——并非雅典人,而是他自己给自己下毒的,他向雅典人强索鸩毒……他轻轻对自己说:“苏格拉底不是医生,在这里死亡才是医生……苏格拉底自己只是一个久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