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读老舍先生的《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他用朴实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感觉对我启发很大。
01、新字新词
按照前面所说的,我们是不是因该吸收更多新的词汇呢?一定要吸收。要用一个新的词汇,必须十分了解它的用意。千万别不懂就乱用,“检查”是“检查”,“检讨”是“检讨”,不能随便将就。自己不明白一个字、一个词的意思,就去向别人请教,千万别不懂装懂。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那些发愁词汇缺乏的同志们。我看他们的心中也有许多的词汇,可是一到用的时候就抓瞎了,到底这个词怎么讲呢?不用它吧不行,用了心里没底!所以,他们发了愁。假如他们平时有“不明白就问的习惯”他们一定用不着这样发愁。
把平日口头上说的词汇都重新检查一下,看看到底真明白了多少,也许是个好的办法。不明白的赶紧去问。我们要运用口语,就不能不用口头上的新名词。要使用就必须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不这么去做,我们不易丰富自己的语言。
02、关于土话
口语里有许多土话,口语在一个地方现成,在另一个地方就不现成,或甚至完全不懂,所以我们用土话的时候得考虑一下。
我们最好用普通话写文章,少用或者不用土语。我们全国都在进行着推广普通话的运动,所以,我们写文章也可以用普通话。
03、造句
从造句上说,我们也要尊重口语的句法。一般地说,中国话在口头上是简单、干脆的,不用长句。我们往往爱犯造长句子的毛病。不但念起来不自然,不悦耳,不易懂,而且又把自己绕糊涂了。自己绕糊涂了,读者就更不明白了。
按照我的经验,我总是先把一句话的意思想全,要是按照这点意思去造句,我也许需要一句很长很长的话。于是我就用口语的句法重新去想,看看用口头上的话能不能说出那点意思,和口头上的话怎样说出那点意思。我往往会把一个长句分成几个短句来说,既能把意思说明白,而且说的很自然,挺带劲儿,不拖泥带水,用这个方法造句,写出来的一篇东西不能完全是口语,可是大致接近口语了。思想尽管深,能用普通的句法说出来,思想就变成谁都能明白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