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焦虑还是危机?
身边有一个同事,年龄都过50了。每次出差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他常常整夜整夜地失眠。第二天一早见到他总是眼睛红红的,一脸疲惫。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这样的习惯,对不顺、不明白的事情总是会翻来覆去的想,停不下来。直到想清楚,想明白,想到解决办法。也许我这个人危机意识比较重吧。”
对于细小、单一事件的反复纠结,对自己就是一种伤害,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过度焦虑。它和危机意识不一样。危机意识可以让一个人保持一种高度警惕和警觉,让整个组织维持在一个激活的状态,就像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写道:“十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焦虑。而我的焦虑在于,对未来不确定性把握的忧虑,以及对时间与知识对抗平衡的担心。
02 所有的选择,都是假设
每个企业或者每个人在每年年初都会设定年度目标,制定年度计划。这项工作的基础是对未来市场、客户、对核心团队的一种基本假设。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这个工作过程,在很多不确定的假设中,寻找一种确定性的结果(目标)。事实上,往往过了一段时间,或者两三个月,或者半年,我们都会遗憾的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今年年度经营计划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一个“目标季度滚动调整”方案,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大家不敢奢谈3-5年的规划,甚至一年的目标。这正常吗?
而我的焦虑在于,这种变化越来越快,各种假设越来越不靠谱,如何才能在这些快速变化的、大量不确定的因素中,稳稳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不变的确定性?
03 时间与知识的对抗
为了寻找未来的确定性,我们现在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尝试深化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更全面的认知,试图发现这个世界变化趋势的蛛丝马迹。
然并卵,打开学习之门,我们都会失望地发现,知识爆发性产生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认知的范围。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知识生产量每5年翻一番,但到2020年,世界的知识将是每73天翻一番。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说,,如果知识仍然以现在的速度增长,到2600年,你要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
由罗振宇定义的一大批所谓知识服务商的兴起,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焦虑现实写照。这个焦虑在于,人生的蜡烛一天天燃烧,与日俱减,自己如何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叶小舟,驶向人生理想的彼岸?这是一场永远没有胜利者的时间与知识的对抗。
04 向外行走,向内成长
于丹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写道:人在高处,会向两个方向眺望,一端眺望无比辽远的世界,另一端望见无比深邃的内心。
以此相对应,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能力: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生长。快速变化的世界我无法掌控,也无法改变,我只能选择内向发展,从强大自己的内在开始。
这就是我2017年我重新定义的人生成长模式:向外行走,向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