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谈谈方法》,全名《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找真理的方法》。
一、作者介绍
勒内·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人,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位在哲学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哲学家。
笛卡尔生在16世纪末年,死在17世纪中叶。在他活动的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是以新的科学知识起家的,也只有大力发展科学,它才能壮大发达。
会不会有种可能,中国原先是有可能诞生『科学』的、或者理性主义的,但是因为没有资产阶级的兴起,导致丧失了条件。
英国的培根
在十七世纪初首先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正是从这一点看,我们才说培根和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
的真正开山鼻祖。
他没有莱布尼茨那么富贵,却也不像斯宾诺莎那样贫贱,只是同他们两人一样终生未娶,没有享受过家庭生活的幸福。他生过一个私生女儿,不幸夭亡,使他终生遗憾。
二、对经院哲学的冲击
经院哲学的方法是:以某些宗教信条为根据,依照一系列固定的逻辑公式,如三段式,推出维护宗教的结论,它所根据的前提是不是可靠,它是从来不管的。
总起来说,经院哲学有三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主义
,一个是先验主义
,一个是形式主义
。这三个特点是互为表里的。
培根提出了经验主义
,来对付经院哲学的先验主义。
笛卡尔则提出理性主义
,来对付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
这两个人都大力提倡具体的科学
研究,来对付经院哲学的形式主义。
三、怀疑论
他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作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
早期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值得后期的反复怀疑。
四、认识论
我们的感觉常常欺骗我们:一座方塔,远看却是圆的;一根手杖插在水里,看来却像是折断的;而且我们还会做梦,梦中的现实都不真实,如果单用感官,实在无法觉察这类骗局。笛卡尔认为一定要用更高级认识能力——理性——才行。感官只能得到个别的、片面的知觉,只有理性才能获得普遍的、必然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谨防感官的欺骗,有意识地对一切进行仔细分析,把它分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小到一下就能清楚明白地洞察其本质。把每一个部分都认识透彻之后,对全体也就得到了可靠的认识。笛卡尔认识论的核心就是:凡属理性清楚明白地认识到的,都是真的。
但可惜因为人的局限性,人永远无法做到绝对理性。
这种认识论是理性主义
的,还不能见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鉴别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笛卡尔比马克思要早二百多年,那个时代谁也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平。笛卡尔不但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平,连康德的水平都没有达到,但是他达到了他那个时代哲学所能达到的高级水平,比经院哲学高明多了。
五、笛卡尔比培根进步的地方
培根强调知识只能来自感性经验,普遍的知识就在个别的知觉之中,因此提出归纳
方法,通过整理和排比,把普遍的东西从特殊的东西里面找出来。
笛卡尔却认为普遍和特殊有性质上的不同,特殊加上特殊还是特殊,不能成为普遍,必须用一种本身就是普遍的东西贯穿进去,才能去伪存真,把特殊的东西统率为一体,成为普遍。从方法上说,培根用的是描述科学的方法,笛卡尔用的是理论科学的方法。
六、笛卡尔的局限性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也和在全部哲学史中一样,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方法和形而上学方法的斗争。
1、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我们心里有各种观念,代表着心外的客体。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观念就是真的,不符合的就是假的。观念有三类:
第一类,是通过感官获得的,例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虫鱼鸟兽的观念;这些观念并不一定都是真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变动不居,常常有幻觉。
第二类,是通过理性清楚明白地见到的,例如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我在思想所以有我之类;这些观念一定是真的,因为其反面是不可设想的。
第三类,是我们幻想出来的,例如金山银岛之类,一定不正确。
第一类观念在尚未由理性清楚明白地洞察到它的合理性之前,就可能有假;第三类观念一经理性考察,就立刻看出不合理,肯定虚假。这种以理性为标准来衡量观念的真假的办法,一般称为“融贯说”。
笛卡尔认为这些观念是理性所固有的,不是通过感官得来的。因为这些观念就像法律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上帝是经过改造的上帝,已经没有什么行奇迹的法力,仅仅在那里执行给科学当保镖的任务。他引证圣经说,上帝创造一切。这一切既包括我们的心灵,也包括心外的世界。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也把世界的原理印在我们的心中。上帝在我们心外,是心与物的共同来源,因此是心与物之间桥梁。上帝是绝对客观的,它绝对不骗人,因此我们的科学是客观的。笛卡尔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最后又回到科学上。
笛卡尔的上帝好像一位立宪君主,是讲理的,钦定了一部万世不变的宪法,事事照着办,不再出一点新主意。
2、机械唯物论
笛卡尔是机械唯物论的创始人。
笛卡尔认为在形体世界里,一切形体,包括天体、地球和生物的躯体,都是作机械运动的物质。他甚至非常形象地说,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可以给你构造出世界来。
但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与古代的原子唯物论有显著的不同。
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还向纵深发展,进入生物学领域。他认为无机的自然界是机械的,有机的植物界也是机械的,连动物界都是机械的。
可是人毕竟和禽兽不一样,他会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笛卡尔认为这些都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属于不朽的灵魂的。
然而机械唯物论在十八世纪取得全线大捷。
3、二元论
下面来自 wikipedia:
哲学上所说的
二元论
一般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两个实体的观点。二元论者认为其理论不偏向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的任何一个派别。
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笛卡尔。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笛卡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灵魂和形体”。
笛卡尔在经院哲学唯心论走到绝路的时候,提出了他的二元论,这是一条新路。
笛卡尔是从旧垒里出来的,尽管力求除旧布新,却在这里那里仍旧带着旧思想的烙印。这类烙印很不少,但毕竟是旧的残余,并不是主导方面。他从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唯心论里往外冲,向唯物论的方向冲,冲出了一多半,但是难免留了根尾巴。
所以笛卡尔的思想是既有唯物又有唯心。
他在数学上的伟大发明解析几何
,就是其中光辉的一例。过去,几何和代数是两门科学,几何研究图形,代数研究数,图形和数被认为是两回事。笛卡尔不满意这两门科学孤立研究的抽象性,企图使它们具体化,把它们联系起来。他通过他所设计的坐标系统标示法
。
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数学上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二元论者笛卡尔把灵魂和形体完全分开,但是科学家笛卡尔又不能忍受这种割裂。
他终于一直追索到了大脑,找到了大脑中间一个叫做松果腺的小腺体上,认为这就是关键的所在。他认为这就是舵楼,我们的灵魂就驻守在这个地方。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笛卡尔这个说法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松果腺的作用并不是交换情报,而是制约身体的生长的。当时的科学还不知道内分泌,还没有发现神经中枢,所以笛卡尔闹出了笑话。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笑,一个世纪以后的拉美特利医生在这一点上也同样没有弄对。
笛卡尔虽然在医学上弄错了,但是在思想上却开辟了一条新路。因为他这个说法等于否定了二元论,把灵魂物质化了。
晚期走向唯物道路。
七、正文
第一部分
因为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打了知识分子一个打耳光。真好。
按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瞎琢磨的学者就别添乱了。
第二部分
我在学生时期就已经知道,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任何一种意见,不管多么离奇古怪,多么难以置信,全都有某个哲学家说过。
我也有同感。
我看到,几何学家通常总是运用一长串十分简易的推理完成最艰难的证明。这些推理使我想象到,人所能认识到的东西也都是像这样一个连着一个的,只要我们不把假的当成真的接受,并且一贯遵守由此推彼的必然次序,就绝不会有什么东西遥远到根本无法达到,隐蔽到根本发现不了。
显然笛卡尔没有预见到后来有个东西叫混沌系统。
所以我还是只从一般的角度研究这些关系为好,不要把它们假定到某种对象上面,除非那种对象能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它们,更不要把它们限制到某种对象上面,这样,才能把它们同样恰当地应用于其他一切对象。
研究的时候可以聚焦某个对象,但是视角别只困于它。
一样东西的真理只有一个,谁发现了这个真理,谁就在这一点上知道了我们能够知道的一切。
不同意,真理是有适应条件的。不同的视角和应用范围会带来不同的“真理”。
我考虑到一切学问的本原都应当从哲学里取得,而我在哲学里还没有发现任何确实可靠的本原,所以我想首先应当努力在哲学上把这种本原建立起来。
哲学不愧是万学之源。
第三部分
笛卡尔给自己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条是:
遵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在那些有同样多的人接受的看法当中,我总是选择最合乎中道的。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看法永远最便于实行,既然偏激通常总是坏的,大概这也就是最好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可以在犯错误的时候不致离开正道过远:万一我选择了一极端,应当走的却是另一极端,那就糟了。
这不就是中国人说的中庸之道嘛。
我的第二条准则是:
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这样做是效法森林里迷路的旅客,他们绝不能胡乱地东走走西撞撞,也不能停在一个地方不动。
一条道走到黑。
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的,怕你总是犹犹豫豫导致什么事情都进展缓慢。
但是我觉得做的过程中,时不时停下来想想,反思下,还是必要的。
我的第三条准则是: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
这点很同意。你真的很难改变别人和周遭的环境,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所以,延伸可以说,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我相信,那些古代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摆脱命运的干扰,漠视痛苦和贫困,安乐赛过神仙,其秘密主要就在于此。因为他们不断地考察自然给他们划定的界限,终于大彻大悟,确信除了自己的思想之外,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由他们做主,确信只要认清这一点就可以心无挂碍,不为外物所动。
正如: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剩下部分
从第四部分开始越看越觉得笛卡尔写的东西我不认同,所以没有再读了。如,我完全不同意笛卡尔说的天赋观念论。
读书体悟
笛卡尔最为大家所知的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但其实单拎出这一句很容易让人理解上有偏差(还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原来的语境,比如这本书。
可笛卡尔在书中论证的观点并没有打动我,反而觉得很难接受,甚至排斥。(虽然哲学上来说,任何观点都是有可能为真的,例如上帝真的存在)。导致我觉得“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也变的不再“神圣”了(原谅我以前太爱这句话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从笛卡尔的视角和他当时所处的哲学发展环境,去延伸学习其他,触类旁通。
时光过了几百年,笛卡尔当年提出的很多想法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或者已经被抛弃的旧观点,但他注定在历史的书本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还是很佩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