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花之歌》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诗,作者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四季更替花开花落的现象。全文没有一个“花”字,却句句在写花。当然,这是深入研读这篇文章后才会有的总结。
初读此文,即使是一位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人,也会怀疑自己的理解。我的伙伴们,也认为这样抽象的文章太难教了,应该把它放到中学语文中去。
对待这篇文章,我是这样处理的,学习之前,我先布置了朗读三遍的任务。因为,这篇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且包含了不少生词,让学生多读几遍,寻找语感。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来一遍齐读。说实话,我是耐着性子听他们读完的,他们读课文拖长音的习惯是从低年级延续过来的。等他们读完,我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周一升国旗的时候,为大家演讲的那位同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听着不舒服”
“听着难受”
……
“原因是什么?”我再问。
“拖长音”他们齐答。
“是啊,刚才你们就是这样读课文的。”我说完,他们都看着我不吭声。“下面请大家跟我读,模仿我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学生跟读了一遍之后,我再次让他们齐读,他们有了很大进步,毕竟他们也不喜欢那种慢慢腾腾,毫无波澜的朗读方法。
接下来,理解课文是难点,也是我教学的重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学生朗读每一句话的时候,我建议学生把文中的“我”全部换成“花”,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开去。果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至于文末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更是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他们测试中的满意和失意,交友中的快乐和痛苦等。
在教学中,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寻求有效的方法始终是我们的追求。比起完美的课堂来说,我们更要关注现在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