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商业问题时,无数人都忽视了一个关键原则:我们所要研究的异业合作时候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消费者本身,而是他们在特定场景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这篇文章,以nick最近研究的一个商业案例为核心,从消费者的场景任务中反向推导一种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前段时间,受邀和朋友一起体验了北京一家新的餐饮品牌“面与茶”,并和创始人深入交谈。
在分析了品牌的商业模式、产品体验以及如何做异业合作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商业案例,希望能够借这篇文章的分析,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对趋势的洞察往往要先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决定商业要素执行顺序的标准,不是看它解决了怎样的案例,而是看它回答了怎样的问题。”
如果说“营销方法”回答了品牌如何发展的问题,那么“商业趋势”则回答了品牌能否存在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规则不断变化的商业社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品牌的问题,哪怕对人类商业史影响巨大的定位理论也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所以,“顺势而为”成了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下唯一不变的真理。
是的,在趋势面前,所有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的营销方法,都是基于商业趋势下的战术行为。
于是,在探索一种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之前,我们往往需要思考:它是否符合某种消费趋势?
而对于消费类产品来说,“消费升级”是几乎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一种商业变化。
面对这种趋势的冲击,无数创业者迅速调整战略,希望能够抓住消费升级的浪潮。
可是,当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之而努力时,却鲜有人停下来真正思考过:消费升级到底意味着什么?
买更贵的产品?渴望更好的体验?
这样的答案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它却无法指导我们作出正确的行为。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企业会更多的关注市场现有的产品品类和价格区间,以及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并以此来界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这些单一维度的改进,仍然无法让企业跳出红海竞争。
就像是文章开头nick所说的那样:
“在解决商业问题时,无数人都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原则:我们所要研究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消费者本身,而是他们在特定场景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研究任何一种趋势,都应该从消费者所要完成的任务出发,从这些任务的变化中,洞察趋势的本质:
过去,面对家务问题,我们会选择自己完成。但现在,很多人会选择类似58到家等上门服务平台,花钱换取时间做其它事情;
互联网BD在找异业合作的时候会选择去企合邦(www.hfyylm.com)异业合作网,节省自己时间与合作效率
过去,当我们产生需求时,才会去搜索商品并购买。但现在,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更多的人会在看到商品之后立即产生购买冲动
……
所以,消费升级本质上等于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完成一系列消费任务的过程中,金钱不再是最大的成本。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产品所提供的有形价值之外,消费者会更加在意时间成本、购买体验等无形价值。
于是,这种变化催生出了餐饮行业的一种新的模式: 小吃的简快餐化 。
过去,小吃仅仅是解决了消费者的便利性购买任务:希望在路边赶快找一家面馆吃饱,然后去做其它事情。
在这种场景任务下,消费者考虑更多的因素可能是便利性、价格等等,至于环境体验、口味等则不会有太大的要求。
但随着消费心理的变化,人们对小吃的体验、口味逐渐有了要求。
现有的小吃餐饮模式和消费者变化的需求产生了冲突,“小吃的简快餐化”迎来了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了“遇见小面”、“周黑鸭”、“西少爷”等成功的小吃简快餐品牌。
而在研究“面与茶”模式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他们通过对产品组合、空间体验以及制作工艺等元素全新的设计,将“面与茶”打造成了小吃简快餐这一大品类下的全新品类。
但是,前文nick也提到:“商业趋势”决定了品牌能否存在,而“营销方法”则决定了品牌如何发展。
所以,在趋势下的差异化创新,更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
品类融合,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链的重构
“产品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并不总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所以成功的创新,一定是围绕着用户价值链所做出的改进——加入用户需要的,剔除多余的”
而“品类融合”,是重构价值链最好的方式。
还记得著名的餐饮品牌“真功夫”么?
很多人总结:真功夫的成功,是由于其“营养还是蒸的好”的品牌定位。
的确,真功夫提出“蒸”的概念,有效的攻击了肯德基、麦当劳等油炸快餐在中国消费者认知中“不健康、不营养”的感觉。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是:真功夫率先开启了“正餐的快餐化”这一品类融合模式。
在中国消费者的潜意识里,正餐时间如果没有饭菜搭配,往往存在一种“没有吃好一顿饭”的感觉。同时,对时间成本意识的逐渐敏感,消费者又希望中餐能够具备快餐的出餐效率。
于是,在这种需求和模式的冲突下,真功夫率先攻破了中餐“标准化”的难题,将正餐的菜品以及快餐的模式相融合,重构了一个全新的价值链条同时与其他供应商达成异业联盟,降低成本。
在和“面与茶”创始人交谈以及观察了店内的消费行为之后,我发现“面与茶”将“面类”和“茶类”的融合,同样重构出了一种全新的价值链:
从“便利性的购买任务”转化到“计划性的购买任务”。
我们都知道,营销最重要的,是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但我觉得,叫“需求”不太合适,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任务”:
我们走进宜家,看似是需要一套桌椅或书柜,但其实我们是想让家里增添一些设计感;
我们走进无印良品,看似是需要一个摆件,但其实上我们是想让书桌不在单调;
我们走近星巴克,看似是需要一杯咖啡,但其实我们是想和好友聚会畅谈,享受工作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在每个场景下,我们都会有相应的“任务”要去完成。
而“产品”,则是“消费者”拿来“完成任务”的一个工具。
如果“面与茶”仅仅是一家面馆或奶茶店,那么即使它做出了“小吃简快餐化”的升级,但本质上,它所满足的仍然是消费者的便利性购买任务。
这也就意味着,此时产品仅仅满足了“我饿了,想找个地方吃饱”这一单纬度的任务。
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和好友在餐厅吃完饭之后,会再去找一个咖啡厅坐下聊天。
但是,当“面与茶”将两种品类异业合作,并结合店内独特的体验设计,则进一步拓宽了所能帮助消费者实现的场景任务:这不仅以一家餐厅,更是一个工作、生活之余的第三空间。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
一个产品的价值,不应该让用户自己去发现,应该让创造它的人帮助用户去发现
仔细看过文章的读者应该已经意识到:想让消费者尽可能的购买我们的产品,就应该让产品和用户任务尽可能的建立关联。
所以,这些“任务“,就成了品牌触发点。
就像是:当我们坐在火锅前,会主动想起拿一瓶王老吉;准备打车时,会主动打开滴滴一样,互联网BD准备合作的时候,会想到企合邦 异业合作网,品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当消费者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能够主动想起你。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洞察:那个“做些什么“究竟是什么?
然后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结语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位最好呢?”
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是你最出名呢?”
扁鹊回答:“我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播;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医治轻微小病,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于病情危重时。一般人都能看到我在病人经脉上穿针放血,救急于水火,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彻全国。”
我们常常觉得,必须要做出优秀的文案、火爆的创意,这些才叫“营销”。
但其实,商业模式本身,就是营销价值的体现,那些我们常常看不到太多营销套路的品牌,恰恰是从源头就已经将营销做好的品牌。
就像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就像是规则常常无法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却又能够维持事物的良好运转一样,伟大的品牌就是会让人觉得“没有太多的套路”。
转自nick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