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自觉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很多地方把“教案”改换成“学案”,学生人手一份,课堂学习环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学案”上面均有呈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行为便不自觉地被“绑架”了。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要一直讲个不停,可现在,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似乎也迷失了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定位。有的老师直接从原来的“讲解者”变成了“主持人”,只是说“好,我们现在学习第一个板块”;“学习了第一个板块,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二个板块”;“现在自学结束,我们开始分组讨论”……就这样,老师硬生生地把浑然一体的课堂割裂成一个又一个“板块”,把原本丰满的、丰富的、含有无限韵味的课堂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习题课。而在学生自学或讨论时,老师就只是那么生硬地、面无表情地看着议论纷纷的学生,无论是踊跃者还是沉默者,似乎都与教师无关。其实,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为何不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做学生的指导者或聆听者,以便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作好准备呢?如果说课堂是载体,那么理念则是灵魂,有怎样的理念就会有怎样的行为。所以,课改,改的不应只是形式,还应包括教师骨子里的理念。
课堂,千万别被预设“绑架”,教师一定要把自己融入课堂中,当生成时则有新的生成。冰心先生在给少年朋友讲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时,问大家:谁知道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要耳朵好!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南辕北辙的答案,普通老师肯定会置之不理,再换另外的学生回答。但冰心先生却顺势说:“对啊对啊,耳朵好,才能听得清;眼睛好,才能看得明。听得清看得明观察事物才能细致,那就能写好文章啊。”这个回答,不仅免除了答问学生的尴尬,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也寻出了所答与应答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顺水推舟之妙,无牵强附会之嫌。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行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说预设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尊重,那么生成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如果说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那么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要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但又千万不能被预设“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