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的群友说,每一个人读到《悉达多》的感触可能都不一样,也是,就我和朋友来说,体会到的,也是完全不同。
在我看来,《悉达多》更像是一种追寻之旅,就像是我们在问,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拥有别人羡慕的一切,面貌,身材甚至走路姿势。悉达多可以使一切人开心,自己却无法得到心灵的安宁。于是他开始了求道之旅。
青年悉达多的旅程可谓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几乎每一个阶段,都会引发出许多共鸣
01 佛陀乔答摩
最初他遇见了被称为得到真道的佛陀乔答摩,佛陀乔答摩拥有众多弟子,四处传道。悉达多的弟子也拜入门下,那时的悉达多,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悉达多那时所理解的教义。
即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悉达多说他相信在万物的本质之中存在着某种我们不能称之为学识的秘密,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
这让我想起《道德经》的道。无处不在,很难说明。更感叹即使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两个人的思想是何其相似。
曾在《道德经心释》中看到过,人们执着于追求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有时候得到的越多反而会越让人迷失自我。其实自我才是最大的宝藏。
(略跑题一下)这里深有感触,曾经我很乐于学习各种各样的食物,觉得掌握在手中的感觉会很充实,可是我总有种无力感,时间不允许我什么都碰一碰,什么都会一点点但没有一个爱到深处的感觉着实不妙。后来,专一一点,也收获了自己独有的快乐,就像是一种酒,不断挖掘,越久越动人。
您并不能从教义学会任何东西,所以我认为,世尊任何人也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希有世尊,您不可能以言辞和教义向任何人传达您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 (小声bb:很多事情,非要自己经历不可。就像韩寒的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好不过这一生。) ——悉达多
02 伽摩拉
悉达多认识了名妓伽摩拉,为了得到伽摩拉情爱的传授成为一名富商,最初只把生意作为游戏的悉达多开始慢慢的沉溺,慢慢的变成了自己曾鄙夷的那种俗人。最后幡然醒悟时,对自己厌恶到极点。
刚开始一直找不到共鸣的我在此刻却觉得感同身受,那物质情欲的体验像极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不甘于自己的平凡,或者说心灵的不安宁开始追寻,期间曾固执的照着自己认为的死理走下去,譬如我曾坚信只要学业好的话就可以过上好的生活,遇见更好的人。
但在世间有太多的诱惑会让我们迷失自己,对于我,可能是电视剧,可能是游戏。可能一点点的就把时间一点点的贡献了,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虽然一直想追求一种更好的状态,却不自觉的就沉溺,或者说像是一种逃避。
这个时候我挺羡慕悉达多,他有一种勇气,抛下所有物质与荣誉,追求内心的安宁,在近乎一种极致的状态下体验,然后抛弃那种状态,可谓是脱离的彻底。
我渴望着有一天,可以像悉达多一样,体验,然后抛弃。
03 河水
悉达多提到他向水学会了很多东西,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子,他说柔弱胜刚强,他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其实这里我体会的并不是太多,但我觉得,倾听是本书想要表达的事物之一。对应于之前的教义无用说,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自我的重视,对于现代人浮躁心理的“反对”,其实我不敢说作者在反对些什么,但,倾听,不浮躁,也算是比较喜欢的吧。(说的没底气)
04 儿子
面对儿子的悉达多变得和我们的父母一样,他们已经经历过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人生,他想告诉我们呢,这里是弯路,那里不能走。
可是,又有谁能抵挡我们去经历呢?正如开篇悉达多的父亲没能阻止悉达多去寻求自我,悉达多同样也不能阻止自己的儿子。
最终,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轮回。来来回回,一遍一遍。每个人都在追寻。
05 感触
在我心里,悉达多并不能算是比我们高明多少,我更愿意把他作为一个和我们相似的普通人,只是他,提前走完了这些路,而我们,正在走完的路上,也许有些人,一辈子就停留在悉达多的某一阶段上,也许是近乎完美的生活,也许是受苦,也许是沉沦于物质。
有的人没有悉达多的条件,他究其一生都没有想到过要改变,要追求,可是我们无权苛责,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悉达多的环境,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的幸运。
不知道作者最终想归结到哪里,我的归结还是在于生活,在于爱,很多人想逃离,逃离我们看起来百无聊赖的生活,我却一天比一天爱我们的生活,看到的越多,包容的越多,就越发觉得什么这个世界温暖绚丽。
而那些最简单的词汇,却构成了我们最美的生活,比如朋友,亲人,家庭,事业。
也许我和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东西南辕北辙,我也可以理解,毕竟我是在自己的心境阅历之里来看这本书,所以,书友们若是有不同见解,欢迎讨论分享,打开新世界,走出我的眼界之外。
06 简介(源自豆瓣)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