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淇大人有一件感触颇深的事情,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不仅会停滞不前,甚至会丢掉自己的工作。这并非危言耸听,也并非距离我们很远,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当下,如果这件事不是真切地发生在自己身边,我的感触可能并非有那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虽然我在室内鬼知道阳光明不明媚,但这并不是故事的重点。而是我得知公司在这么多年以来,公司软件的授权证书,都是订单组的实习生妹子用ps在模板上一张一张ps出来的。授权证书大概是这样的(忽略我鬼斧神工的画风)。
我查了一下,这么多年来,序列号已经超过10W+了,虽然真正需要做这个事情的情况并不多,不过我对订单妹子的毅力却是心生敬佩,毕竟是一件非常累的体力活。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生怜悯的想法。在我看来,她正在负责着一样毫无价值的工作。她的工作重要吗?是挺重要的,不能出错,工作量还很大。工资高吗?实习生的工资,并不会高到哪里去。我试着用半天的时间写了一个程序去做她现在负责的工作,运行10分钟左右,完成了大概3000+的任务,这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她一个季度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吧。这里并不想炫耀自己有多厉害,毕竟对比大牛潜伏的知乎,我还是个编程小白。程序执行不快,可是只要持续运行下去,不用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过去4年的任务。
我们的工作会被机器所取代吗?
这件事情让我思考,当我们沉浸在一个环境的情况下,往往都会按照我们过往对事情的认知选择自己最容易解决的方案。可是如果不持续用新的东西去刺激自己,那么我们将会被现有的状况所束缚,我们的思维将会被固化,从而无法跳脱现状去看问题。曾经有一段新闻说富士康将会开展百万机器人计划,毕竟劳工会疲劳会出错,还会要求涨薪,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可是机器人只要维护和电费,它没有任何的情绪,只会十年如一日地按照指令工作,精确度比人类要高。即便维护成本与用人成本相当,可是机器可以24小时不停工作,而人不可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从这件事情上看,我们目前所负责的工作也是不是终有一天会被机器所取替呢?就像淘宝京东取代百货公司,这种变革往往是温水煮青蛙一般,工作渐渐被接替的。我们过去所认知的工作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但随着用人成本的增加,我们的工作已经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作。互联网和程序的普及,一不小心你每天工作的内容就会被机器所取代。就如同我所见到的订单妹子一样,在她沉浸在手头上的工作时,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取替了。很不幸的是,大多数非开发岗位的人并没有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意识,但似乎并不能怪他们不思进取,而是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可以用程序来解决,并且做得又快又好。
那么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认知是需要不断跳开自身的舒适区去尝试和观察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观察自己目前的知识结构是否与自己想要的发展方向所契合,观察自己现在手头上的工作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为主还是知识密集型的工作为主?你现在一帆风顺是行业红利期所带来的还是本身你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源的稀缺性所带来的?
当下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广义上来说,需要解决这种状况,需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内容要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向知识密集型的工作转变。但现实状况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是无法完全摆脱劳动密集型的执行工作。但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往知识密集型工作切换的意识。你可能没办法一下子完全进行切换,但是你可以逐步地去让知识型思考型的工作介入到你的计划中去。多去总结和发现规律,理解你要做的事情背后的意义。机器无法代替你去思考,无法积累资源,这些东西正正是你的稀缺性所在。故事的最后,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我并没有将程序公开,至于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知识密集型工作,如果欢迎跟我探讨。如果你喜欢,欢迎给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