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威《龙种》 电影带来的世界108
这是一部美国人在1944年拍摄的抗日神剧,堪称抗日神剧鼻祖,标准的好莱坞大片。距今整整80年。
《龙种》(Dragon Seed)是由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杰克·康威、哈罗德·S·巴奎特执导,凯瑟琳·赫本、沃尔特·休斯顿、艾莲·麦克马洪、杜亨·贝等主演的剧情片。(图片1)
该片根据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偏僻村子内思想进步的新女性小玉在日军侵略时带领村民们奋起反抗的故事。编剧是赛珍珠、简·默芬、玛格丽特·罗伯茨。
该片于1944年7月18日在美国上映。
这部电影获得了1945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的提名。
一、电影故事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农村,宁静的小乡村里,住着一户谭姓人家,谭凌(沃尔特·休斯顿饰)老两口还有一个女儿三个儿子,小玉(凯瑟琳·赫本饰)是谭家二儿子(杜亨·贝饰)的媳妇。日本发生侵华战争后,本来宁静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面对破败的家园,年轻而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图片2)
《龙种》的故事很传统,讲的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有一点不传统的是,这部以日军攻占南京为背景、南京城郊一个农民家庭为主线的电影里,中国人全由金发碧眼的美国人扮演,说的都是英语,拍摄地也在美国好莱坞,出品方是美国主流大电影厂米高梅……
乍一看挺搞笑,但如果认真完,就会肃然起敬。片中每位演员都下足工夫,虽是洋人,但把中国人演绎得惟妙惟肖。
《龙种》中的传统中国农民谭凌,上有老母亲,下有襁褓中的孙儿。有一个已嫁人的女儿,和三个儿子。作为青壮年,他们对过日子的理念,也各有各的主意。
老大娶妻早,最和爹娘一条心,从台词上也能看出老大很直男,很传统。
老二最尊重老婆,重感情,思维灵活。(图片3)
老三是个单身汉,是新思潮的代表,喜欢和哥哥们打闹。
日本人还没有攻入南京的时候,就有学生来村子里宣传前线战事,赫本饰演的二儿媳小玉,在她的身上展现了中国女权意识开始萌芽的最初形态。她想要读书、不愿意守着土地等死。穿上男士的服装,说的话恐怕当代人都不敢想象。(图片4)
不管在哪个时代,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土地和子嗣。这个剧本神就神在给了三代人不同的使命,老母亲最重视子嗣,和二儿媳的新潮思想相比,她是一个封建思想的遵循者。
老头子谭凌视土地为根,固执的他一开始不愿意逃命,执意要留在家里躲过鬼子的搜查,就是想要守着这片爷爷的爷爷留下的老田。(图片5)
大儿子本该保护妻子和孩子,但他半路折返想要回家做孝子,把妻子和孩子留在了原地。回头再追,一切都来不及了。埋葬了妻子的尸体之后,没多久两个儿子也病死了。从此他再也不愿当一个守着爹娘的农民,选择了拿起枪加入部队。
家庭观念是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本,任何社会上匪夷所思的事,都能在家庭中看见缩影。一帮美国人能理解至此,实在不是易事。
历史上,国、共双方都力图对《龙种》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据《凯瑟琳·赫本的一生》一书披露:“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都对制片人施加巨大压力,要他在所有反抗日本人的场景中使用他们的军服帽徽领章等。制片人伯尔曼甚讨厌,因此在军装上没有任何明确的标记。”
恐怕这也是《龙种》更注重刻画家庭与战争本身这一主线的原因,片中没有明确说这一家子到底是加入了哪一支部队。也许制片人认为,每一个勇敢对抗侵略者人都是伟大的,与政治无关。
还有就是,老爷子和大儿子不是头脑一热就要站起来反抗,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经历,和复杂的思想历程。这才是尊重历史,尊重那么多无辜牺牲的生命。
二、拍摄过程
1944年,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套上西方人眼光的《龙种》横空出世,本意是米高梅公司向美国加入同盟军之举致敬,却也让全世界看到了日本人的凶残和中国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一群白人拍的中国抗日片,却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作品: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传统乡村家庭瓦解,女性的解放,汉奸的无奈与挣扎……各种元素,完爆当今绝大部分同类题材。
其实当年《龙种》的剧本一波三折,米高梅原本旨在关注“中国农村普通百姓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希望表达的正是普通中国民众在日军淫威下的众生相。
然而1942年罗斯福下令创建了“战时信息办公室”,该办公室的部分职责旨在将好莱坞的电影塑造为有效的宣传手段,是美国战时的“广电总局”。
“战时信息办公室”明确要求:突出中国人的抵抗,淡化故事的其它方面。最终,米高梅将剧本修改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版本。
《龙种》拍摄于二战期间,1944年时,抗日战争还没结束。民国政府和美国结为盟友,共同抗击法西斯,因此正面描写中国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中国人最终赢得了战争,回过头再看这样的剧情也没错。
影片相当追求真实的中国细节,据说制片方居然用了两年的时间,在离洛杉矶36英里的圣费尔南多山谷里的卡拉巴萨斯,搭建了1940年代的中国乡下布景。(图片6)
他们建立起方圆120英亩的农庄,50英亩山坡都改建成梯田,12英寸的管道铺了一英里多长,以便用500万加仑的水把这地区淹掉。还建起了水稻田,用大麦代表稻米。(图片7)
10座农村房屋在艺术指导的监督下兴建了起来。(图片8)
涉及的建筑工程花费了高达300多万美元的成本,是整个米高梅公司历史上规模是最浩大宏伟的。
片中细致的中国特色浓郁的布景、道具等,真实度非常高,中国的农舍、田、乡间小路,完全没有违和感。(图片9)
有趣的是,道具组并没有买到中国农村的土狗,只能找一条当时还没进入中国的雪纳瑞代替。(图片10)
电影中的标牌也十分讲究,“抵制日货”的标语清晰可见。人物场景、性格也都十分贴合中国农村生活。从主演到群演统统贴近中国,就算只是镜头一闪而过的路人也十分认真地将头发染成黑色。村里的男人们在水田插秧、拉牛耕田……老太太用发钗剔牙掏耳朵都拍出来了,中国婆媳在育儿上的矛盾分歧也都有体现……扮演日本鬼子的美国群演也像模像样。
影片也放弃了动辄亲吻的好莱坞风格,谭家二儿子夫妇的爱情拍得非常富有东方式的含蓄风情。
此外,片中还有许多带着中国特色的台词,诸如“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女人解放了小脚,就像山羊一样乱跑”、“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要打,才会老实听话”……
片中还有一大亮点:在《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国国歌前好多年,该片导演就选用了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作主题曲,一众好莱坞影星用英文唱着“Arise……Arise……”(起来……起来……)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很好听。
为了在形象上更接近中国人,演员们全部将头发染成黑色,并将西方人特有的大眼睛、深眼窝画小。
三、原著及编剧赛珍珠
好莱坞出品的这部抗日题材电影如此真实的一大原因是赛珍珠。
这还要从电影改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的同名原著小说《龙种》说起。
赛珍珠是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图片11)
她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曾受聘于金陵大学,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1934年离开中国后,她仍深深挂念着这里。1942年,赛珍珠最后一次到中国,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收集创作素材,深入进行宣传。也就是在这一年,她写出了《龙种》。《龙种》里融进了很多赛珍珠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和最后一次访问中国的见闻,书中描写的日军的残暴屠杀,抗日军民的不屈反抗等就有“南京大屠杀”期间很多真实事件的影子。
另外,赛珍珠曾凭借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后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目前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唯一女作家,以及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她第一次将《水浒传》翻译为英文。
四、编剧简·默芬
简·默芬(Jane Murfin,别名:Alan Langdon Martin,1892年10月27日-1955年8月10日),女,出生地于美国密歇根州昆西,编剧、导演。(图片12)
1932年她的《好莱坞的价值》获第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故事奖提名。
五、编剧玛格丽特·罗伯茨
玛格丽特·罗伯茨(Marguerite Roberts,1905年09月21日-1989年02月17日),女,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格里利,编剧。(图片13)
代表作品《大地惊雷》、《陇上春色》、《龙种》、《齐格菲女郎》、《五虎平西》等。
六、导演杰克·康威
杰克·康威(Jack Conway,1887年7月17 日-1952年10月11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格雷斯维尔,男演员、导演、制片人。(图片14)
1934年,执导电影《自由万岁》,代表作品为《玉女倾城》等。
七、导演哈罗德·S·巴奎特
哈罗德·S·巴奎特(Harold S. Bucquet,1891年4月10日-1946年2月13日),英国导演。(图片15)
主要作品《塔尔图历险记》、《凯思琳》。
八、女主角凯瑟琳·赫本
《龙种》的女主角是被誉为“好莱坞常青树”的凯瑟琳·赫本。她饰演的小玉是谭家二儿媳,也是后来带领村民抗敌的女民兵。
她为了在这部电影中装扮的更加接近亚洲人的长相,用特殊的胶将天生的大外双眼皮黏成了单眼皮。影片后部,还梳起了江姐头。(图片16)
为了演好中国女性,凯瑟琳·赫本将赛珍珠的作品通读了数遍,还研究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关于中国的文字和影音资料。
凯瑟琳·赫本曾12次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其中4次夺得奥斯卡影后桂冠。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记录。
她第一次获此奖项时27岁,最后一次75岁。“好莱坞常青树”实至名归。
凯瑟琳·赫本的奥斯卡金像奖:
1982第54届最佳女主角奖《金色池塘》(获奖)
1969第41届最佳女主角奖《冬狮》(获奖)
1968第40届最佳女主角奖《猜猜谁来吃晚餐》(获奖)
1963第35届最佳女主角奖《长日入夜行》(提名)
1960第32届最佳女主角奖《夏日痴魂》(提名)
1957第29届最佳女主角奖《雨缘》(提名)
1956第28届最佳女主角奖《艳阳天》(提名)
1952第24届最佳女主角奖《非洲女王号》(提名)
1943第15届最佳女主角奖《小姑居处》(提名)
1941第13届最佳女主角奖《费城故事》(提名)
1936第8届最佳女主角奖《爱丽丝·亚当斯》(提名)
1934第6届最佳女主角奖《清晨的荣誉》(获奖)
她还获得了许多其它奖项。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年5月12日~2003年6月29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演员。(图片17)
赫本的演艺生涯开始于纽约的百老汇,1934年,凭借出演的第3部影片《清晨的荣誉》获第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第4部影片《小妇人》又让她获得了同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36年凭借《爱丽丝·亚当斯》第2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从1942年《当代女性》到1967年《猜猜谁来吃晚餐》,26年间凯瑟琳·赫本和斯宾塞·屈赛一共合演了9部影片。
2003年6月29日,凯瑟琳·赫本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