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阶段比较喜欢看心理学类的书籍,甚至买了一套教材,发现发展心理学中,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而将婴幼儿对于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形式: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大部分普通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权威型父母,对待孩子是尊重、理解、温暖、接纳的,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虽然教育家们解释了不同类型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也解释了其他类型会产生的后果,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哪些具体的行为可以让孩子获得高安全感,该怎么调整自己成为权威型父母。
当下流行的育儿观点有很多,育儿博主育儿专家的观点却大多讲概念,方法也是各式各样,而且很多是针对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正常沟通的的小朋友孩子了。
0-3岁婴幼儿宝宝的父母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诉求就是生理需求满足,对于社会性的行为基本上没有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都是后天习得的。后来看了Kimberley Clayton Blaine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是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理念的书籍,让我突然找到了一种可以操作性的方法。
有兴趣的父母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介绍了一些针对不同情况应该怎么做,让我们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内心活动。虽然书中列举了一些我个人觉得不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情感引导的思路是可以运用在日常与低幼龄小朋友的教育中。
情境举例:有一次我家仔仔在一个游乐园玩的时候,看上另一个小朋友手上的玩具,一定要抢过来,通常这种情况下,对方小朋友一定不会让出来的,然后那天可能正好小朋友没睡好,情绪反应特别强烈,当遭到拒绝后,哭的非常厉害,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要上线了。
这种情况应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常见,而且不同父母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大概分为以下四类:
一种父母是假装看不到孩子的需求,任TA哭闹,不到打架不出面,出面了也只是把小孩子带走,幼儿的诉求只是暂时中断,并不会解决孩子的需求问题。
有些父母可能会惩罚小孩子,觉得小孩子怎么抢别人的玩具,用惩罚的方式让小孩记住教训,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是要挨打的。其实低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惩罚的意义,只能从这一行为中感受不被爱和皮肉的痛苦,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没有解决幼儿真正的需求。
也有一些父母会选择妥协,买一个一样的玩具哄TA,只要不哭就行。小朋友的智力发育是很快速的,而观察力很好,他们很快会习得一个道理,哭闹可以获得需求满足,发展到最后,孩子会不停用这种方式提出各种要求。
还有一种父母,用语言和行为直接教唆或者帮助小孩子抢玩具的,这种就不多评价了。
情感引导的原则第一步是先稳定孩子的情绪,因为哭闹的情况下,无论别人说什么内容,TA都是听不到的,TA唯一的感受就是我的需求没有满足;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大声责骂,你会发现小孩子会闹的更大声,当然也有因为恐惧而选择不哭的小孩,可是我们没人希望自己的小孩内心恐惧。
虽然仔仔不是撒泼打滚型小孩,平时可能我们俩商量一下就可以解决,但是那天的仔仔却哭到不能自已,因为在公共场合,就先将他抱到安静的角落里,但没有让他单独一个人待着,而是仍旧抱着他,安慰他的情绪。没有责骂他抢东西不对,哭闹不对。
我只是平静地问他:是不是很难过,心情不好?仔仔点头。
那等我们心情好一点了再去想办法玩玩具好不好?然后就一直等他哭好,不用说太多话,一直抱着他,会发现他哭声渐渐弱下来。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解决方案让他选择,去排队等待别的小朋友玩好还是跟对方小朋友商量一起玩,也会让他自己想想方法。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只要跟他说明情况,提出方法,他都能接受,从来没出现过躺到地上撒泼打滚的地步,可能也没机会让他躺吧。
简单概括下0-3岁幼儿养育过程的安全感和情绪稳定的关键词:
0-1岁,即时满足。这一阶段的小宝宝主要表达情绪的方法就是哭,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就是各种哭。不过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小宝宝们哭的声调和强烈程度可以直接感受他们的痛苦程度以及需求。然后我家肉肉还是小不点时,任何时候哭,我第一反应都是先回应,即使不能第一时间抱起他,但是也会第一时间说话让他听到我的声音,然后让他抓住我的手,检查哭泣的原因,大部分情况就是饿了渴了尿了拉了,基本问题解决了也不会特别要抱抱。可能我家仔仔不是高需求宝宝,好吃好睡不会彻夜熬鹰。
即时满足可以建立坚实的亲子关系,也可以给予幼儿最基本的安全感获得,并建立起家庭内部是安全区域的认知。之前看到很多关于哭声免疫法的文章,虽然很多媒体号已经在批评这种方式,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担心,小宝宝一哭就满足会强化TA的这种行为。其实婴幼儿的脑神经发育才开始,哭太多或者太强烈会刺激这一部分的神经发育。反观我们成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双方,生气或者任性的时候都是希望对方能够哄自己、理解自己,而不是当自己是空气,完全没有回应。没有回应可能是会减少行为上的哭闹,但是内心的不安感一定会上升。
1-2岁,多说多抱抱。
这一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会说话了,并能更多理解父母的语言和情绪变化,对外面的事物更加好奇,并且有了极强的好奇心,开始尝试自己去研究事物,而安全感高的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欲望和表现会更强烈。这一阶段,幼儿离开安全区域的机会更多更频繁,父母会经常带出家庭这个原始基本区域,经常去的地方和家庭附近区域会增加到幼儿安全区域范围。
刚刚开始探索的幼儿对于未知的事物是不安的,甚至是害怕,父母应该不断向幼儿解释TA看到的或者关注到的事物,让TA了解并熟悉这些事物,减少陌生感。这一阶段最大问题就是解决分离焦虑,因为很多妈妈要回归职场,与幼儿长时间分离。在家庭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我当时的做法是提前逐渐加长与幼儿分开的时间,一小时,两小时,半天,一天,而且在分开之前我会告诉他,妈妈要去做什么事情,大概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回来陪他,开始的时候也不愿意分开,但是他很快旧就适应了,因为他发现我说的事实,并且真的做到了。其实中间因为特殊原因,在十个月左右的时候有长时间分开过,当回归时,小朋友看到久未见面的妈妈,表情是真的委屈到不行,所以只要他提出要抱抱我都会抱起来,真的会安慰到他。
2-3岁,定原则立规矩
定规矩的好处网上讲的文章太多了,方法也很多,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但是前提一定是言出必行,这个规矩一定不只是针对幼儿一个人定,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共同遵守的规矩,因为幼儿习得良好习惯主要依靠自己观察学习,还有不断练习强化后的结果。
其实儿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可以用到的方法也很多,而认真观察幼儿,解决幼儿提出的需求问题可以让TA内心安定,情绪稳定。其实再多再好的方法也不如父母情绪稳定,不回避幼儿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我们是成人,但是很多时候面对一些问题也会容易烦躁,容易生气,容易情绪崩溃,不过好在我们是成人,我们可以寻找背后原因,我们可以不断体验不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