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一个理工男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到村上春树,然后他问我,村上春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于是,我很作地说,那是一种与生长在北美沙漠中的约书亚树和常年屹立在非洲热带草原中的猴面包树,截然不同的树,它是一种藏在挪威的森林里若隐若现的树。而其实,当时,我并没有读过《挪威的森林》,直到最近才开始看。
《挪威的森林》,跟披头士乐队的《Norwegian Wood》同名,这首歌作词者是John Lennon,《Imagine》就是他的代表作。那挪威的森林和Norwegian Wood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就先看看Norwegian Wood的歌词~
Norwegian Wood(the bird has flown)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s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但其实,这份最终的歌词和John Lennon交的初稿有一个微小的区别,就是Isn’t it good?Norwegian wood,最初的版本是,Isn’t it good?Knowing she would.因为唱片公司觉得,如果歌词直接写,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带我去她家,这不是很好吗?知道她愿意和我做爱。这样意味太明显了,必须要改,为了不改变原本的韵律,John Lennon就将Knowing she would改成发音相近的Norwegian wood。这首歌也有另外一个名字,the bird has flown,飞走的鸟。
我开始不太明白,为什么歌词写,女孩邀请他到她家,叫他随便坐,但发现没有椅子,于是他坐在地毯上,女孩请他喝酒聊天,到了休息时间,她说她明天还有工作,他说他没有,然后就到浴缸中睡觉,早上醒来,他独自一人抽着烟,还反问这不是很好吗?知道她愿意和我发生关系。这不应该会有些惆怅和遗憾吗?毕竟什么都没有做,到手的鸟就这样飞走了。后来,看到一种说法,就是那个男生光是知道她愿意这件事本身就足够美好了,即使遗憾,也是带着自豪的遗憾,才恍然大悟,也许,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此吧。
村上春树的小说,很喜欢引用典故,无缝插入到各种故事情节中,或是文学作品,或是音乐,或是歌手,或者之前他的作品。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重要线索,对这些线索追踪程度越深,它给你的回馈就越多。因为对于,这些线索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你对村上构建的世界的把握程度,也就是越了解,你的想象就越接近村上的想象。而Norwegian wood,只是《挪威的森林》众多典故中的其中一个而已,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村上的书,刷了好多遍,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从渡边在机场听到Norwegian wood开始,以直子葬礼上的Norwegian wood结束。我开始觉得直子是有爱过渡边的,不然她不会和渡边在东京街头一直漫无目的地闲逛,不然她不会邀请渡边到她家过20岁生日并将第一次给了他,不然她不会在疗养院里期待渡边的信,期待他来看她,不然她不会主动提出帮他打飞机和口交,渡边也一直期待着直子能早日康复,一起生活,并相信她会爱上他,Knowing she would。但,后来,再仔细回去看,发现,直子爱的其实一直都是木月,木月的死,让她顿时失去了精神支柱,而渡边是唯一一个可以连接她和木月的外界的人,他甚至还有一些木月残存的影子,直子如果跟渡边交往,她就可以在因失去木月而精神崩溃的时候,重新找到支柱,继续正常地生活下去,她尝试喜欢渡边,但还是失败,在他们发生性关系之后,直子内心是既压抑又纠结的,那天之后,她更确定自己还是爱着木月的,可是如果自己还继续沉浸在她和木月两个人的世界里面,她根本没有办法走出去,她总有一天也会走上木月的道路。只有跟渡边在一起,才能走去这个深渊,但是这样做对渡边太不公平了。所以,在纠结于爱与不爱之间,她精神崩溃了,进了疗养院。当然,在疗养院,她也继续尝试和渡边联系,积极地的面对治疗,但她最后还是放弃了,放弃了与正常社会交往,烧掉她和渡边之间所有来信,没有见渡边最后一面就走了。她知道渡边爱着她,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不想让渡边跟自己一样,体会失去最爱的人的痛苦。
可是,为什么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要另外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又为什么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要和现实的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活着要被那么多东西束缚呢?文中也有几个经典句子有表达类似的意思和回答类似的问题。
如:
a.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 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b.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d.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f.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g.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
i.外面的世界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反常。而在我们这个小天地中,反常,恰恰成了前提条件。正如印第安人头上戴有表示其部族的羽毛一样,我们身上也带有反常。我们在此静静的生活,避免相互伤害。
故事中,还有一个blingbling的角色—绿子,她是唯一一个在文中,很独立,很自由,很阳光,很真实的女孩,据说绿子的原型是村上春树的妻子村上阳子。绿子,很有自己的主见的人,她爸妈得了不治之症相继离去,在葬礼上她并没有哭,亲戚朋友纷纷冷眼误解,可是她却觉得这只是她悼念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她还说过,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之类的经典语句。她喜欢渡边,在和渡边在阳台上气氛使然地接吻后,她会跟他说,咦,上次那个星期日你吻我了吧?我左思右想,还是认为那很好,好极了。 当时,我这么想来着:假如这是生来同男孩子的第一个吻,那该有多棒!假如可以重新安排人生的顺序,我一定把它排为初吻。绝对。之后就这样想着度过余下的人生: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晾衣台上吻过的那个叫渡边的男孩如今怎么样了呢?在这58岁的今天。如何,你不觉得棒极了?在和渡边约会,发现他心不在焉的时候,她也会很生气,但会留下信纸告诉他为什么她这么生气,不过我想她写这封信的时候,一定很伤心!
原文:
这封信是在你去买可乐的时候写的。给凳子邻座的人写信,在我还是初次。但不这样做,似乎很难把我想说的传达给你。因为无论我说什么你几乎都听不进去,是吧?
嗯,你可知道?今天你做了一件十分使我伤心的事:你甚至没有注意到我发型的变化吧?我辛辛苦苦地一点点把头发留长,好不容易在上周末把发型变得像个女孩儿模样,可你连这点都未察觉吧?我自以为十分可爱,加之久未见面,本想吓你一跳,然而你根本无动于衷,这岂不太跟人过不去?反正你现在恐怕连我穿什么衣服都记不起来了。我也是个女孩儿!你就是再有心事要想,也该多少该正眼看我一下才是。只消说上一句“好可爱的发型”,往下无论你做什么,哪怕再心事重重,我都会原谅你。
所以,我现在向你说谎,什么要同姐姐在银座会面,全是谎话。本来我打算今天住在你那里,睡衣都带在身上。是的,挎包里装有睡衣和牙具。哈哈哈,傻瓜似的。但你偏偏不肯邀我去你住处。不过也好,既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而似乎乐得一人孤独,那么就让你孤独去,去绞尽脑汁想各种事情,想个彻底!
不过这也并非说我对你有多么恼火。我仅仅是感到寂寞。因为你对我没少热情关照,而我却一次也没为你效力。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
现在你手拿可乐回来了,一副边走边沉思的样子,我恨不得你跌一跤才解气,可你并未跌跤。你正坐在旁边,“咕嘟咕嘟”喝可乐。买可乐回来时,我还期待你注意到我的发型,说上一句“嗬,发型变了嘛”,结果还是落空了。假如你注意到,我会把这封信撕得粉碎,说:“喂,去你那里好了,给你做一顿香喷喷的晚饭,然后和和气气地一起睡觉。”但你俨然一块铁板似的麻木不仁。再见。
附记:下次在教室见面不要打招呼。
而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开头,渡边当了国际记者,在德国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想到那些死去、离去的人们,掩面而泣。这时他也全然明白,直子从未爱过他。想到他和直子的种种,他就悲伤地难以自已。于是他提笔,写下关于直子的回忆。而故事里的人,都已死去或走散了。有一天他也要离开。这就是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命中总是包含着快乐和痛苦,绝望和希望。把它们合起来,就是挪威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