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决策】
上周自己需要去参加一个聚会,选择了一身优雅知性的服装。可临出门的时候,我却犯愁了,不知道该搭配哪双鞋子?
选择有两个:
一双是款式普通但舒适的运动鞋;
另外一双是偏硬没那么舒适,但很时尚的尖头皮鞋。
因为自己的左脚有块破皮的新伤口,为了照顾“脚”的感受,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那双没那么好看却舒适的运动鞋。
可万万没有想到,才走了几步,左脚破皮的伤口居然疼痛难忍。
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换上了另外一双尖头皮鞋,没想到穿上以后,居然特别适应:破皮的伤口刚好露在外面,既避免了摩擦,又可接触空气,走路也不像穿运动鞋那般痛苦了,而且这双尖头皮鞋和我的整体知性穿着更搭。
于是,开心地出门,一整天都在为自己的正确决策而雀跃不已。
【不单单是红玫瑰&白玫瑰那么简单】
和朋友见面后,她表扬了我的鞋子好看。
我顺便告诉了她关于鞋子背后的决策故事。
朋友发问:“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穿这双尖头皮鞋,就根本不会发觉运动鞋带来的不适。当你感觉走累了的时候,你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择那双运动鞋呢?你现在这样的心态,会不会是因为有了对比,和先入为主的意识呢?”
经她这样一问,我同意自己没准还真会这样想呢!
我告诉朋友,这可不单单是红玫瑰和白玫瑰那么简单的问题哦!不论选择哪一个,另一个都会成为一种遗憾,让你想起来就倍感后悔。
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我最终做出了令自己满意的决策,而且不必再纠结。
当我们面临某个决策时,会本能地通过理性思考来辅助我们判断,有时候理性判断是正确的,但有时候,特别是当决策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权衡的事物时,理性判断的作用往往会下降。
【决策前的两个问题】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倡导大家多多试错,最终做出最优的选择。
换鞋只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决策。
换鞋之前,我脑子里曾闪过一些念头:
1:如果不改变,维持原样,我能不能说服自己接受现状呢?
(出门前如果不换鞋,按照原计划穿运动鞋出门可以么?我的答案是:无法接受,因为疼痛难忍,得立即换。
引申到职业咨询上,我们会看到有很多来访者在咨询完以后不为所动,说明他其实安于接受现状,所发生的事情还没有戳中他的痛点,不足以使他立刻采取行动。)
2:这是一个非参加不可的聚会么?
(答案是要,既然要参加,就算家里所有鞋子都不合适,也要参加,与其浪费时间纠结,不如尽快确定方案,告诉自己不会有最完美的方案。
而自己的底线是:鞋子穿上不痛就好。在这个底线上自然做出决策,首先满足不痛,最终的结果:美观是赠送的彩蛋,已超预期。)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决策,感谢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自行衡量过试错成本之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而这里的试错成本就只是时间上的一点浪费和换鞋子的一套操作。
【有限决策——不求完美只求满意】
记得,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的某期栏目中,提到过“有限决策”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赫伯特.西蒙曾获得过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经济学理论里的”理性人“的概念。
这一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说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原因有二:
一: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总会受到情感、直觉、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方案和结果,很多时候只能靠预判或预测,而我们的预判或预测并不一定准确。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人们只要做到令自己最满意的决定即可,无需追完美。
特别是对完美主义者和选择恐惧症者来说是最最有效的一套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即将面临研究生毕业,这时有一个特别棒的工作机会找到你。
你肯定会考虑:
这份工作是否为最完美的职业?答案肯定不是,因为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你肯定还会遇到更吸引你的工作。
那么这份工作是不是当下最合适你的选择呢?其实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尝试去看看外面更多的机会,说不定就有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发展空间更好,更匹配你的职位。
可是,还没等你收集到一半的信息,经过种种对比,深思熟虑,才发现,那个工作机会已经被能力远不如你的同学抢占了先机。
你免不了还会纠结:
要不要继续读博?
读博以后能否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机会?
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被类似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一生都在为之纠结与烦恼。
《决策的艺术》这本书里说道:
“它表现为不知疲倦地收集各种有用无用的资料信息,总试图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同时,人们为了逃避做出决策,总是想象出更多分析工作来拖延时间,因为一旦作出决策就意味着接受了某些不愿接受的现实。”
面对这类问题,更加有效的方式便是有限决策。
它会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认知、时间、情绪资源下做最满意的决定。
我们一定要在做决策的时候,跳出一个“要做完美决策”的怨念,做一个当前资源下满意的决策就好。
具体该怎么做呢 ?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假设现在不采取行动,眼前这个方案什么时候会完全失效?
2:假设有更多的时间,你会有明显更好的方案吗?
3:假设继续犹豫下去,会影响其他重要决策吗?
当自己被困住时,问自己这三个假设的问题,就可以迅速做出当前最满意的决定了。(其中竟有两个问题——1和3,和我换鞋之前一闪而过的念头不谋而合!)
所以就不难理解这句著名的话的意思了:
人在当下所做的决定,一定是最优的决定。
第一:看过去,那个时候你的认知、情绪、时间资源有限,那时的选择虽然不完美,却是你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第二:看未来,其实你总是有机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在更恰当的时间做出更满意却不完美的选择,这是一种修炼。
第三:用假设。问自己以上三个问题,就能得出现阶段最令自己满意的解决方案。
人生其实就是从各种不完美中,慢慢成熟,成长的过程。
此生如果一点遗憾也没有,岂不是缺了点什么。
曾国藩还专门为自己的书房提名“求阙斋”呢,其实懂得享受缺失,不必强求完美,何尝不是一种恣意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