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支付发展大潮的推进,线下支付方式琳琅满目,但却各成一条支付通道,市场占比格局基本不容撼动。2015年左右,一个新型支付解决方案的引进——聚合支付,结束了移动支付野蛮生长的态势,为支付市场打开新的切入点。
近两年,聚合支付历经跌宕起伏,最终于今年3月得以正名。央行对聚合支付清理整顿的力度有多大,其对聚合支付寄予的期望便有多高。在央行再次发文治理、规范行业乱象的那一刻,聚合支付的风口已来。
i聚合表示:“支付行业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从分散走向集中整合。”
以POS机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因为收单银行太多,商户的收银台基本成了各种POS机的专属展柜。为了不因支付困难导致客流减少、收益降低,商户只能选择苦了自己,“一柜多机”问题成为他们一时之痛,直到中国银联的出现。
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银联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不同银行间的交易清算壁垒,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乃至跨境使用。此后,商户得以“一柜一机喜迎天下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年前出现的问题,今天以纷繁复杂的二维码支付继续扰乱人心。移动支付的主体多元化蓬勃发展,银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企业等,一个机构一个二维码,且各自拥有独立的交易通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和支付宝之间,无法通过相互扫码实现支付转账,因为它们的支付通道并不兼容。
i聚合表示:“聚合支付正是为了解决场景问题而生,它主要通过整合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转接清算组织的支付通道,通过SDK,API,App等接口形式,实现多系统兼容,并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平台和后台管理系统。而这么多功能,仅须消费者扫同一个二维码即可实现,一举便利了商户和消费者。”
与互联网金融的传播逻辑相同,聚合支付同样是经过本地化改造的舶来之品。作为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拓展,聚合支付也被广泛称为“第四方支付”,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诞生的美国“独角兽”公司Stripe。在被引入中国的那段时间,恰逢第三方支付圈地烧钱、扫码支付大行其道,市场呈现碎片化状态,中小商户疲于应对各种账号申请、对账等手续,聚合支付的落地生根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i聚合继续介绍到:“如今,聚合支付在国内市场已呈现全面开花之势,并且形成了两种固定的运营模式。一是以平台租用模式运营。该模式又称SaaS模式,其特点是由聚合支付厂商搭建一个平台,商户通过该平台上的支付软件,实现多种支付方式的兼容支付厂商根据API调用量向商户收取费用。二是以流量分成模式运营。该模式又称支付代理商模式,其特点是为支付机构提供支付统一接口,根据商户交易的流水进行支付手续费分成,为商户提供支付平台系统,但是与资金流环节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