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第一次用烤箱,一不留神,把手腕给烫伤了一块。不停用水冲洗之间,突然想到,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就像家长会告诉孩子要远离温度过高的东西,不然可能会被烫伤一样,而出身不幸的人,就像从小并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离火远一点,于是我们难免被烫伤一两次。这固然会导致我们的人生中可能存在更多坎坷,但是就像被烫伤了一两次,就会学到缺失的经验教训,即使这是我们小时候并不知道的。因为长大成人后,学习能力并不会随之丧失。我们的认知水平不像身高、鞋码,没有改变的可能。不然,还何必存在心理治疗呢。
最近看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知怎的,那些压抑、可悲的情节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如鲠在喉。但客观地说,松子不值得被过分同情。一再被她自认为的“爱”所“烫伤”,却不懂得学会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热源。就像因为脑部受伤而丧失学习能力的动物,一直重蹈覆辙。
而如果没有这样弥补缺失的意识,那么终其一生,本质上不过在重复童年的一切。童年时认识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长大后就认为世界理所应当是这样的,实际上只是盲人摸象罢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得并不圆满,总是要与苦难抗争,比如自身疾病、重大变故(父母离异、家人意外身亡、家道中落)等,并且不断顽强地战胜苦难,那么潜意识里的人生所谓圆满就是在苦难中寻求快乐、取得成就,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圆满——万事如意、一帆风顺。
那么长大后,尽管由于自身奋斗或机遇等原因使得境况改善,生活中不再一直有痛苦陪伴,似乎各方面都应该很令人满意,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或者感觉生活缺点什么似的。
这恐怕是潜意识上,期待着有些苦难,至少是棘手的事情出现,从而再重复不断与苦难顽强斗争并取得胜利,从而获得内心无与伦比的、理由充足的、更强烈的存在感、自豪感、成就感。似乎这样才有理由过得好,而非生活本身就可以是容易的,又似乎在说:你看,我多么顽强,明明条件这么恶劣,命运对我这么不公,我却这样优秀!
或者,是潜意识认为自己不配、不值得、没有资格得到纯粹的幸福,因此总是莫明其妙地把好事搞砸,以便回到人生苦难重重的“舒适区”。
为什么童年的一切都能先入为主呢?这就像学语言,母语的发音客观上再奇怪,也都能说得很地道。但学外语,有些发音,特别是介乎两个母语发音之间的音,却无论如何也发不标准,只能用母语的音去近似,明明不一样的发音,结果要么发成母语的这个音,要么发成母语的另一个音。发音也像光谱,明明是连续、渐变的,我们的音谱里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点,无法增加了。
但是,一旦意识到有哪些做法是重蹈覆辙、哪些心理是童年缺失在作祟,尽管斗争过程艰苦卓绝,但不明不白的痛苦将会越来越少,从而能对“烫伤”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