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白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七律是伟人毛泽东在1961年挥笔写下赞颂湖南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赢得广大诗迷和无数人的热爱。我喜欢毛主席诗词,这首美律,吸引着我前往毛主席诗中所赞美的九嶷山(永州市宁远县境内),首开三湘大地之旅。(图片下载)
2018年4月16日,我从重庆北站坐火车到湖南衡阳。这里到永州的客车多,我坐上客车来到永州,又立即跨上去宁远县的客车,再从宁远坐车到九嶷山舜帝陵景区。一路马不停蹄、无缝衔接,终于到达被尊为“华夏第一圣陵的”九嶷山舜帝陵。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得名于舜帝南巡传说。境内有九座山峰,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舜帝的两位妻子)等八座山峰层峦叠翠,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郁郁葱葱的林海,独具特色的斑竹、石枞、香杉这“九嶷三宝”,密布着的独特奇异溶洞(紫霞岩被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列为“楚南十二名洞之首”),常流着的绿水,使九嶷山自然风景十分秀丽,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名山和湘江发源地之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极其著名的人文景观,九嶷山成为了历代名人屈原、司马迁、李白、李商隐等的登临之地,为讴歌九嶷山留下大量诗文。自秦皇汉武于九嶷山望祀虞舜以来,历代帝王或遥祭舜帝,或遣官代祭,留下无数圣迹仙踪和文物古迹。(简介:舜帝是上古时三皇五帝之一,号有虞氏,尧的女婿及受禅位人,中华道德文化鼻祖。舜文化重视“德为先,重教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历史转捩(lie)时期的中华文化,与炎帝农耕文化、黄帝政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座里程碑)。
九嶷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吸引着无数海外华人和国内众多游客来此观赏美景,凭吊舜帝,寻根问祖。舜帝后裔有十大姓氏,我的父母(胡、孙)都在十大姓氏之列,呵呵,胡老太乃正宗舜帝后裔。
资料介绍舜帝陵始建于夏朝,是我国有记载的始祖陵中最古老的陵。明太祖朱元璋为祭舜,修舜帝陵于舜源峰下,将秦汉时建在玉琯岩前的大庙迁到舜源峰,以雄伟气势的舜源峰为陵山,将陵、庙合一。清乾隆年间对舜帝陵庙进行扩建,使其规模更为宏伟。清雍正时,又大规模修缮陵庙。2000年,全面抢修后的舜帝陵恢复到清雍正年间规模。如今人们看到的舜帝陵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特别大气。
到达舜帝陵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诗篇 【七律·答友人】,然后是舜源峰下全长210米的神道,两旁并列着石人石象。
神道终点是始建于明朝的山门,其门口正上方“舜帝陵”3个字,是从舜帝陵寝殿的墓碑上拓印的。山门的三扇门一般不开,只有举行祭祀活动时才开中门。(图4下载)
午门是帝王宫殿的正门,普通庙宇不设午门。舜帝陵庙属帝王庙宇,明代迁建时设此午门,专供御祭大典时,皇帝或钦命御祭大臣从此门出入。现游客进入陵庙都是从午门进出。
舜帝陵有拜殿、正殿、寝殿三大殿。拜殿为祭祀大典时备设祭品之处,祭祀人整衣冠、静心待之地。
正殿是三大殿之精华,人们祭祀舜帝,主要在正殿进行。这里有高3米的舜帝铜像(图2),有6幅讲述舜帝德孝生平事迹的壁画。“仁孝图”讲述舜帝出身平民,从小受尽后母虐待,但依然孝亲友弟,成为后世孝的楷模和古代二十四孝的首孝。“南巡图”讲述舜帝南巡,体察民情,教化百姓的故事。“万山朝舜图”(图3)讲述舜帝驾崩九嶷山,草木含悲,万山朝拱,所有山峰改变朝向,朝拜着舜帝,可谓“万里江山朝九嶷,九嶷群峰拱舜源”。“禅让图”讲述舜帝传位大禹的故事,体现舜帝选贤任能、用人为贤、天下为公的政治品德。另2幅图是“韶乐图”和“二妃图”。(图4下载)
寝殿为舜帝陵寝,舜帝驾崩,以山为陵,葬在寝殿后山舜源峰上。殿内有高达2米的陵碑,碑题为“帝舜有虞氏之陵”。史料记载,该碑为汉代零陵郡守所立。
寝殿两边是古碑廊,这里存放着古代祭祀舜帝的遗存石碑,以明清两朝为主。保存完好的36块祭祀原碑,是历代朝廷告祭舜帝时留下的祭文,属极其珍贵历史文物。
舜帝陵钟鼓楼主要是祭祀时用以击钟鸣鼓。钟楼一楼是“三圣殿”,里面供奉着尧、舜、禹远古三位君王(部落联盟首领)的塑像,二楼悬挂着大铜钟;鼓楼二层搁放着大鼓。附近的明德广场旁立有一石牌坊,上刻有“天下明德”四个字。
“九嶷山舜帝陵”汉白玉碑,是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为与九嶷山相呼应,特意选在2004年9月9日题写。
九龙柱位于尧天舜日广场 ,九根石柱上龙凤盘旋,造型各异,形态逼真。每根石柱高9·5米,寓意“九五至尊”。
庄严肃穆的舜帝陵,挺拔雄伟的九嶷群峰,使我深感来九嶷山超值,不虚此行。
宁远县城人文景观多。从舜帝陵景区返回县城,我去了文庙和舜帝广场(相距近)。宁远文庙始建于北宋,现在的文庙建筑是由湘军将领、宁远人石焕章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建的。这是湖南迄今保护最完好的一座文庙,也是全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最大的一座孔庙。文庙最值得观赏的是龙凤石柱群,共20根,在大成殿、大成门(匾额为康熙皇帝亲题)等处,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龙身刚劲有力,凤体线条柔美,形象生动逼真,为全国古建筑中所仅有。
舜帝塑像建在舜帝广场,是宁远地标建筑。从文庙出来,我步行到舜帝广场,拍下舜帝的巨幅塑像,途中随拍宁远城景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苏仙岭海拔仅526米,却因有苏仙成为一座名山,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冲着苏仙岭的名气,2018年4月17日,我从宁远坐车来到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郴(chen)州素有湖南“南大门”之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在此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了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位于郴州市区的苏仙岭,有一个驰名海内外的神奇、美丽传说。苏仙岭原名牛脾山,西汉文帝时, 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潘姓人家。有一天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致使姑娘怀孕。潘姑娘躲到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苏耽没有衣服,洞外水池边的白鹤用自己的双翼覆盖着他;没有奶吃,洞里一只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苏耽长大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白鹿,后修道成仙,跨鹤飞去。人们为纪念苏耽,把牛脾山改名苏仙岭,桃花洞改名白鹿洞,并在苏仙岭顶建造苏仙观。苏仙岭现为湖南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美称,其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三绝碑”令人向往前去亲眼目睹。
到苏仙岭那天天气极好,游客少,我独自向苏仙岭走去。景区的路好走,经“初登仙景古凉亭群”、“蓬莱在望“”两处石亭,一阶石梯直通岭上。
从山麓到山顶沿途景观众多,第一个景观桃花居是游客登山起点。这里四周翠竹修茂,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别致。
桃花居上面是白鹿洞,洞口有大小2只白鹿雕塑,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走进洞里,洞内宽敞,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千奇百怪,比比皆是,如童话世界一般。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
白鹿洞外一天然石壁上,刻着苏仙岭镇岭之宝“三绝碑”。“三绝”即“秦词”,秦观字少游的词【踏沙行·郴州旅舍】、“苏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为该词写的跋、“芾书”—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书法。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命人把原碑拓上,将“三绝”转刻在白鹿洞的崖壁上,史称“三绝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碑拓放大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大石壁上,重修护碑亭。曾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于1963年新填词【踏沙行】也刻在了石壁上(图4),置于“三绝碑”护碑亭内。苏仙岭“三绝碑”属宝贵文物,位居中国十大著名“三绝碑”之首。
苏仙岭既是文化名山,又是宗教圣地。位于半山腰的景星观(图1、2)和座落在山顶的南禅寺,分别代表道教和佛教文化,为游客提供了静心祈福的场所。
岭顶南禅寺(苏仙观)为道教第十八福地,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后改为寺院,是道教与佛教和谐融合的典范。寺内有天王殿、寿佛殿、大雄宝殿等建筑,正殿供奉着苏仙驾鹤塑像。苏仙观因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闻名,又因其美丽自然风光和丰富文化活动吸引无数游客。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是苏仙诞辰日,南禅寺会举行祭祀大典,无数信众、游客前来祈愿、感谢苏仙护佑。南禅寺现已成为集宗教、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我去时游客较多,有人为我拍照了,高兴。
苏仙观东北角内有栋二层小楼,曾是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处,现称“屈将室”,将军在此写下“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
苏仙观后有一巨石,相传为苏耽跨鹤飞升处,故称升仙石,巨石上的脚印传说是苏耽留下的。
苏仙岭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誉,山顶石壁刻有大字“寿山”。山中石头上刻有大大小小许多“福”字,暗寓苏仙岭为福地。传说谁能数清“福”字,就可以保佑你事业辉煌,多福多寿多禄;摸一摸“福”字,你将洪福齐天。呵呵,胡老太断不会错过这机遇,摸摸“福”,福运到。
苏仙岭顶峰建有观景台,登台鸟瞰,美丽郴州尽收眼底,只见起伏的连绵群山如海中波涛,景色飘渺,秀美异常,给人以“无限风光在险峰,如登仙景”的美妙体验。
苏仙岭面积虽小,但文化内涵很丰富,给我留下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