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7-22 姜汪维 经典新知生活
刚刚看到山东大学范蕊老师转发的朋友圈:《高校辅导员调查:没有地位的老师科研能力逐渐丧失》。
如果往下看,评论“更”精彩。
实际上,这样的话题以及类似的评论一直都没有断过,对于这样的话题和评论,很多工作多年的辅导员已经不再置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如饮凉水,冷暖自知。
但是我工作十年来,见过很多优秀甚至杰出的行业典范,比如上文的范蕊老师、朱广生老师、徐川老师、李萌老师、茹娜老师、高伟老师、梁钦老师、李琳老师、李鹏老师、饶先发老师等等,实在太多太多,而我见到的又十分有限。其中陕西科大李鹏老师的水平给学生上一门西方哲学或者中国哲学专业课大概毫无压力。
他们很多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国赛获奖选手,而且是一线辅导员。如果感到陌生,可以去网上找找,可以搜到他们的部分信息。
跟他们交往之后,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会感染到我: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同时让我觉得:不爱学习的辅导员无疑是加快了自废武功。
————
辅导员的出路大体三条:一是专职做下去;二是转到别的岗位,包括升职;三是转专业教师。
这哪条出路都要求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否则,就是没有出路,或者只能自找门路,比如托关系转岗,或者兼职创业挣点钱。
咱不说那个例外情况,只说常规的:
1.想专职做辅导员,如果不学习新东西,不跟上学生的需求,不能教给学生知识,指导能力也有限。老实讲,你坐在那个办公室位置上,学生找你办事,口头上叫你一声老师,心里还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呢。再者,在实际职场中,专业课教师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偏见甚至傲慢,我们也经历了不少。
所以,想专职做辅导员,要上讲台,要做科研,把职称搞上去,既为在高校立身之本,也为自己争个面子。不上讲台,不做科研,以学生的眼光看,怎么看都不像老师啊。
2.转岗和升职同样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大概不会有人要你转岗了。那些从学生工作基层升职上去的领导,学习能力往往也超出很多人。有次我带了份材料给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处的匡处长看,他接过去扫了几眼就卡卡提了几条修改意见,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因为那份材料虽然不是我写的,我也觉得不满意,但是没想好怎么修改,他那么快就能改,让我惊叹于他的文字能力。更不用说,我接触比较多的自己学校的主管领导了。既能写能说,而且长袖善舞会争取资源协调关系,那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我原来的党委书记,因为我经常帮助她拟稿,有时候第二天就要上报,于是头天晚上我熬通宵现学现卖现写,第二天凌晨四五点发给她,她马上就能回复,你会觉得她一晚上也在思考,起码没怎么睡。那可是五十多岁的人啊。换作旁人,那种敬业和勤奋,不一定能做到。
所以,想转岗或升职,只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变化了,可是要学的东西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3.转专业教师,更不用说要费多大功夫了,需要挤出时间学习吃掉多少资料了,这里头既是脑力战,也是体力战。如果工作多年仅仅只把肚子吃大了,腰吃粗,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超过常人的自控力以及忍受孤独寂寞的毅力,老实讲,想转身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肚子里没货,二是没有体能,三是恒心毅力提不起来。我们学校学生处有位跟我同岁的老师,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每天下午风雨无阻走五公里。这对于一个临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业务忙而且要写博士论文的人来说,那跟修炼没啥区别。
所以,想转专业教师,既要跟新毕业的小鲜肉比拼,又要跟自己的年龄、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斗争,其学习压力不言而喻。而且,有的需要跨专业,半道出家的要跟人家“正规军”PK,你得疯狂补课才行,不主动学习、不善于学习怎么能行?
————
以上三点都是有目的性的学习,如果抛去这些,想把知识作为满足自己好奇心,提升自我内涵的渠道,那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学习,但是学习的内容也绝对不少。比如有的辅导员主张搞“文化校园”系列活动,如果自己没文化,岂不是也成了外行指导了?总不能《论语》都只能看图画版的,就敢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吧?总不能金庸的小说都没看,仅凭电视剧的印象就敢说武侠如何如何把?有的辅导员老师指导学生搞读书会,实际上读书会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指导者有很高的水平才能有效果,它不仅仅是指定一本书大家读,读完之后谈感受。这种事先没有主题,事后没有续篇,事中也缺乏思维碰撞的读书会,效果不会好。
所以,如果功利目的不是很强、就是想安安静静带学生做点喜欢的事情的辅导员,不妨抽点时间读三类书:
第一类是文学类。比如《红楼梦》、《世说新语》、古典诗词、《海子骆一禾诗选》等等。关键是要真喜欢,真看,真学。别三年都看不完一本《诗经》,战线太长人就懒惰了,一懒下来就什么都不想干,然后就有可能只剩下在朋友圈转发鸡汤文或者耍猴似的晒孩了。
第二类是社会科学类。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宽容》、《菊与刀》、《万历十五年》、《美的历程》等等。
第三类是哲学类。比如《中国哲学简史》、《存在与时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思想的星空》等等。
当然这三类书在内涵上是交叉的。比如一首诗一篇文章,要真正读懂,必须得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也就是所谓“知人论世”,而且还可能会读出人生哲理。
因为不做专业研究,所以没有必要去了解别人是怎么看的,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仅仅作为一个爱好者而言,怎么看都可以,汉人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没有标准答案,你看出什么都是你的。
业余的与做专业研究的相比,那个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以上举例的书,比较适合大众,不是说它们是代表作。
实在不想看上面的,就看看市面上新出的畅销书,除去其中有分量的好书,比如《旧制度与大革命》,其余当做一种休闲调节也非常好!关键是得有自我控制力和学习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这个很重要。
原来我们办公室有两名同事,都是新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孩,两位都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年暑期,我和她去乌鲁木齐走访用人单位,我在里屋跟企业的负责人交谈,她在外面等我,一个小时之后我出来的时候,看她正捧着一打期刊论文在看。那时正值中午,又热又困,那一幕学习的情景甚至让我有点感动。另外一位,办公桌上永远都会有书,而且真看。跟她聊,能聊得起来。
总而言之,毕竟是做大学老师的,总得学点习、读点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