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高中的时候知道这句话的,但当时我并不知道其中隐藏的深刻含义,只知道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打扫干净。直到最近我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你会怎样教孩子们养成爱卫生爱整理的习惯呢。开学时,我就发现班里有一些孩子没有这样的习惯。以前也做过这样的叮嘱,难道他们又忘了吗?其实他们是压根就没有养成自主整理的习惯。习惯是自己自然而然的去做一件事,不需要别人再三叮嘱自己就知道该如何去做,并且能达到自己满意的标准。甚至是自己还要不断探求更高的目标。 而我们的孩子现在处于的阶段是必须有人时刻提醒与监督才能去做,倘若没有人提醒和监督就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我想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孩子始终都养不成自主的习惯,因为他已经习惯别人督促要求去做了,一旦有一天别人不再要求与督促他,除非他自己意识到这件事的必要性与价值所在,否则他是不会很乐意去做这件事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呢?即使没有人提醒与督促,他也能做的很好。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我以前也很不会整理,即使到了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整理的就很好,以前身边的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提醒我说你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别丢的到处都是。我不以为然,总是以“东西不太整齐的人有创造力”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懒惰。直到我吃了几次找不到东西的亏,这才有意识的去整理东西。人其实在自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的时候是不会觉得一件事情的意义的,当然我们的孩子很小,要拥有这样的意识也需要极强的反思能力。那我们就需要培养孩子这样的能力。
首先,给孩子自主权。放在以前,我一定会直接安排好每组的值日生组长,但是这样做就会陷入到老师要求的死循环(我做的都是老师要求的,我是为老师完成任务。我是为了让老师高兴而不批评我。老师不要求我就不做)。这样孩子们会错失很多自己的想法,错失自我创造的能力。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自己组的组长,其实他们选出的组长很多时候和你想的是一样的,孩子们其实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瞧,孩子们正在激烈的讨论:
其次,我们的组长是专门告诉别人怎么做,怎么达到卫生的要求的吗?不是的,他们是观点的采集者与总结者。他们尊重每个组员的意见(他们会让每个成员说出怎样保持卫生的方法)达成一致,共同来执行。其实当小组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时,有时比你想的还要全面。
接下来就是执行的时候了,孩子们都知道要求是什么,但有的孩子会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组长照样不会强求他去做,除非他要求组长提醒他做这件事。因为人不喜欢被要求,但是希望你肯定他做出的努力。于是我们开始实施了,第一天组长给自己做的好的组员打对勾,然后在第二天对那些需要完善的同学肯定他们做的好的部分,鼓励他们完善自己不好的地方。而我也需要肯定组长做的好的地方并鼓励他们继续完善自己不好的地方。其实很欣喜的是在第二天,我到教室没有提醒一句话,便有值日生想起来他们组值日并亲自去做了。整整一天,他们的卫生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当然这也和我刚强调有关。如果想要养成他们的习惯,则需要持之以恒日久天长的坚持与激励,但我一直坚信,他们最终会做的很好。这是早早到校的值日生他们主动去做打扫。
现在比较有改观的一点是同学们指责别人做的不好的时候比以前少了很多,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自主的环境,需要我们对别人做的努力给予肯定,更加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坚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