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现代中国以前的人称之为“琴”。由于清末民国时期许多外国乐器涌入了中国,如钢琴、小提琴等,为了相互区别,于是人们就改称它为“古琴”。
古琴的创制很古老,传说是三皇五帝中的某一位创制了古琴。汉代桓谭《新论·琴道》中记载:神农氏“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还有些资料中说是伏羲或舜创制了古琴。
除了这种类似传说的资料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些资料来佐证琴的古老。比如“乐”这个字,甲骨文中就有它,很古老。中国的文字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等,那“乐”字该属哪种呢?古文字学家罗振玉认为:乐是“丝附木上,琴瑟之象”。意思是说:“乐”字是丝线(蚕丝做的琴弦)拴在木板上的是样子,正是琴瑟的象形。也就是说创造“乐”这个字的时候,已经有了琴这种乐器,按照甲骨文的存在年代来计算的话,距今已有3000多年。
近些年,我国出土了一些古琴,这些新出土的古琴为我们提供了更确切的信息。1993年,湖北郭店战国墓中的七弦琴保存完整,距今已经2000多年。2016年,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了一张春秋早期的琴,距今已有约2700年的时间。
古琴的制作工艺很古老。古琴的形制发展定型是在汉代,制作工艺成熟不晚于唐代。当今的传统斫琴师都是沿用着跟唐代一样的制作工艺,这复杂的斫琴技艺与古代琴谱里的记载,也完全一致。遵循传统工艺斫制一张琴,大约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传统斫琴首先要选百年以上的老木料,分纹理,辨阴阳,一百块木料中方能挑得一块斫琴良材,然后配以梅花鹿角炮制的鹿角霜、黄鱼膘熬的胶、漆树上割的漆,按照古老且繁复的工艺制作。近百道工序需要分布在四季,一道道严谨操作,方能得到上佳的良琴。
古琴演奏的曲目都很古老,古人留存下来的琴谱著作极为丰富,共有琴谱约有150多部,记录了3000多首琴曲。这些曲目基本都是创作于清代之前,如大家熟悉的古琴名曲 《阳春》《白雪》琴谱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胡笳十八拍》据载为汉末蔡文姬所作;《平沙落雁》据载是宋代毛敏仲所作;《渔樵问答》在明代人编著的琴谱中就被称之为“古操也”;魏晋名士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而著名。另外,在琴谱中记载为汉唐时期创作的曲目比比皆是,琴曲之古老由此可见一斑。
现存最早的古琴谱是唐代人手抄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相传此曲是孔子所作。据现在的资料看,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乐谱,比敦煌乐谱还要早几百年。《碣石调·幽兰》属于文字谱,内容是用语言来描述动作指法,以此来记录乐曲。比如开头一句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构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唐朝的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倶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诗句。
由于文字谱的记写繁琐,中唐时期古琴家曹柔化繁为简,把表述一个音的那句话,摘出几个重要字的偏旁重新组成一个符号,每个符号表示一个或多个动作,简单明了,称为“减字谱”。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曾出现一个有趣的场面:一天,贾宝玉瞧见林黛玉在看书,走近一看,书上的字他却一个也不认得,只见“那字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看着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嗤地一声笑道:‘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贾宝玉所说的天书就是古琴的减字谱。减字谱记录了乐曲的音高和模糊节奏,是古琴专用的记谱法。减字谱从中唐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乐谱。今天人们弹奏古琴仍然要使用减字谱,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琴的弹奏方法也很古老。从汉代至今,虽然琴曲风格有过变化,但是,弹奏方法基本没有变。东汉末年的蔡邕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古琴家,琴史记载他创作了五首琴曲被称为 《蔡氏五弄》。蔡邕在《弹琴赋》一文中这样描述弹琴动作“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掌反覆,抑按藏摧”,他描述的两千年前的弹琴动作跟今天是一样的。对于弹琴的方法,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中有更加形象的刻画,南京江宁出土的《竹林七贤》中,嵇康弹琴的姿势与今天的人一致。
古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在丰富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还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活标本。
阅读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m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