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叫做清明的节日如期而来时,眼前沸腾了。一夜之间,朋友圈里满是祭祖和思亲的文章,这令我不由地想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古训,想起我那些早已随风远去的先祖,想起我的爷爷和奶奶。一股暖暖的心流如春潮般涌动着,再次从记忆深层释放出来,化作浓浓的思亲情愫萦绕在怀,如烈酒般纠结着我的神经。
有人说:“苦难从来都不是财富,战胜它的过程才是”,对此,我深信不疑。我爷爷和奶奶的一生,便是苦难如影相伴的一生,更是顽强面对命运无声抗争的一生。
唐氏祖籍县城西关,一九二二年老爷爷唐芝举家移居南关自己亲手创办的唐氏砖瓦窑场,时家境渐好,辛勤经营,延续近二十余年,后不幸因解放前后的几次变故而家道中衰。爷爷行四(按姊妹弟兄四人排列),实为次子。我父辈共有三男一女,分别是伯父、父亲、姑姑和我三叔,可怜三叔四岁半时因病少亡。后来多次听父亲讲起当年的难忘经历,每听一次都会加深我对三叔少亡后爷爷奶奶及父辈们一家人所经受痛苦和悲伤的理解,简直是用尽“切肤”和“锥心”之类字眼也无法形容那一年爷爷奶奶所遭受的丧子之痛是何等凄惨。
爷爷自幼心灵手巧,年轻时侯已身怀多项技艺,每年四月八庙会期间在城内设摊卖过亲手捏制的彩塑泥人,五十年代初为翻修中的崇福寺几座大殿捏制过精美的砖塑,工余农闲时挑担沿街吆喝从事过钉锅锢戮的营生,公私合营后分别在县砖瓦厂和集体砖瓦窑上做过技术主力,老年时受聘在个人砖瓦窑当过烧窑看火师傅,直到因生病后延误良好治疗时机不幸故去之前数日,还在为生计而辛勤劳碌着。爷爷离开我们时享年仅六十三岁,这对唐氏家族来说又是一次万分沉痛的打击,奶奶早年守寡,与我们那苦命的父辈们一起咬紧牙关撑起了那个饱经风霜且遍体鳞伤的家庭。
奶奶生于一九一八年,祖籍朔县城内北街,姓崔,男女排列,亦为行四,早年未取名字,后来伯父为其取名曰:崔增寿。奶奶幼年家境尚属殷实衣食无忧,但自幼随父母习性养成了勤俭持家的门风,塑造了中正踏实、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据说每当家有来客或者逢时过节,奶奶就亲自帮家人推小磨手工磨面,以改善当天的待客伙食。但我直到现在都无法想明白,十七岁时做了唐家媳妇后,奶奶是怎样地踩着一双“金莲”小脚,克服了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我老爷爷开办的砖瓦窑场,随家人做遍了所有的轻重活儿。特别是后来爷爷和父辈们接手开办砖瓦窑场期间,奶奶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劳动主力。父亲现在回想起来总是感叹连连,说起我奶奶的扛苦和坚强来就折服不已。真的是数不清奶奶亲自参与背过多少砖坯,装过多少砖窑;也数不清提过多少桶桶(手工板瓦初出模型时的称谓,晾晒稍硬后分割为四而得成型板瓦),粘过多少滴水,捏过多少猫头,总之就那么许多年日复一日地干,从没有叫过苦也没听喊过累,对家族的撑持和奉献全部化作无穷的动力,随同样艰辛负重的爷爷勠力同心、休戚与共。欣慰的是,经奶奶亲手制作上窑烧出的全部成品源源不断地销售给东南西北的用户,奶奶辛勤的汗水自然也换来一些与她所有付出很不相称的微薄收入,全部贴补家用资助了父辈们的生活维持,而她老人家自己却紧衣缩食,舍不得为自己花费半分。
爷爷去世那年我十岁,距今虽已三十七个年头了,但那时的一些情景依然固执地写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一种永远难以忘怀的印迹。如今距离奶奶去世也已十年余了,同样作为一种无法抹平的伤痛保留在我永恒的记忆里。
时间定格在二零零九年十月九号傍晚七时,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戌时,我那慈祥的奶奶,强忍着割舍亲人和病痛折磨恋恋不舍而又无奈无助地去了。奶奶去的时候只有一双儿女(我父亲、姑姑)及儿媳(我母亲)三人守在身边,虽然此前已经卧病四、五月余,但父母亲和我姑姑居然没有任何思想防备,起码不会想到奶奶大限来得那么突然。刹那间像时空静止般令人窒息,抑或揉心撕肺,我那同样无助也无奈的姑姑和父母亲一边悲痛而急促地呼唤着他们慈祥的母亲,想望重新唤醒我那突然停止了思想和呼吸彷佛沉睡中的奶奶;一边用他们自己温暖的手和脸颊相继紧贴奶奶渐失红润的脸庞,依然不愿相信他们那可亲的母亲就这样轻易地离开她疼爱且呵护了一生的儿女们而去。但我奶奶这次真的再没有像日前那样哪怕是最最无力的轻声应答,她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姑姑怀里,眼睛半闭半合、嘴微微张开着好像依然有没说完的嘱托挂念在心上,依然想最后一眼万分留恋地望望这个世界,看看她那些守在身边的和工作在外未能及时赶回相见的孙男带女。数月如一日殷勤侍奉不离左右的我姑姑十分理解她老人家那份凝聚了近一个世纪沧桑年岁、七十多年儿女情结沉甸甸的拳拳心意,轻轻地帮奶奶合上了滴落出遗憾泪珠的双眼。
知道奶奶阖然辞世的消息时,我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就在两天前我还回家看望过奶奶,当时的情形虽不很乐观,但也不至于……哎!我真的不敢相信我听到的就是事实。怎么会呢?那时候我脑子里居然一下子就跳出来四个字,真是“人生无常”!由此回想,我几乎就没有给奶奶买过一次吃食或是衣物,尽管她生病后已经吃不下多少食物,更不需要什么衣物。从小到大我不知吃过多少顿奶奶做的饭菜,而我却没有底气在记忆深处找出几件既能代表孝心又能宽慰我心的事儿来,我没有及时地把握住本来十足的行孝机会,因而十分愧对奶奶健在时赐予我的那份亲情。也许是数年来工作和生活一直没有稳定的缘故吧,我只顾自私地忙于个人打拼而没有想到奶奶竟然也不能长生不老,总觉得心中有孝不计衣食厚非,总想着天伦有乐哪争佳肴馈赠?我居然会傻傻地相信“大道无形、大音稀声”的说法,我认为孝敬的机会很多,而“孝道”不光要孝,还要顺,二者缺一则不尽完美;我会认为最大的“孝道”应该是子孙有所发展,比如: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等等。所以忽略了我那高寿的奶奶平时是否吃得好穿得暖,我以为她老人家永远会像儿孙们一样年轻开心,永远也不会先儿孙们而迅速衰老,总想着我们孝顺她的时间还有很长,孰料,哎!如果说爷爷故去时我尚在幼年,还不太懂得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尽孝和奉亲的事情,那么许多年后我虽已成年,却依然没能够及时地把握住在奶奶床前行孝的机会。至今想来,总时时不免有深深的遗憾萦绕在怀,久久无法挥去……
爷爷和奶奶一生对待他们的儿孙们真的是情切切、爱深深、意绵绵!翻开我们的记忆,随时都可以数出许多承受过关爱的感人事例,我深知自己笔底的功力薄弱,即使穷尽千言万语,也无法准确描绘和表述爷爷、奶奶对我们的关爱亲情,那是一种多么感人肺腑和至高无尚的爱心呀!但是在他们弥留之际最需要我们团聚依偎的时候,居然却未能齐刷刷地守在塌前。后来我们只能十分遗憾地在摆满供菜、长明香烛的灵堂或遗像前瞻仰他们那和蔼慈祥的遗容……
呜呼!我那慈祥的爷爷,您老人家就那样随风而去了吗?您难道不想对我们再念叨几句教诲的话,再诉说几声切切的情意了吗?还有,还有我那可亲的奶奶,我知道,您就是在病痛折磨十分难忍的时候也没有向身边的儿孙们哪怕是痛快淋漓地哼一声……但您二老却在长辞后冥冥中也不忘教诲和点化着我们,为大家指点迷津、照亮前行的路!我更理解我的奶奶,自从三十七年前爷爷撇下她和儿孙们离去的那一刻起,就颇为无奈而委曲求全地肩负起整个家庭十几口人的扶佑重担,数十年含辛茹苦抚育、教诲着我们,把持着整个家族大船的航舵,看着我们一天天走向成熟、走向兴旺……
我那敬爱的亲人啊,您们真是功德无量!洪福可与天齐,恩德堪比地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们为儿孙奉献了一生,却唯独忘了保重自己的身体。奶奶虽享年九十二岁高龄,但我认为您应活百岁、过百寿!没有您哪有今天的人丁兴旺,没有您哪显家族的发展繁荣……
时光无情,飞速流逝。我那渐行渐远的亲人啊,二位老人家一路走好!
伏惟尚飨!
(初稿于2009年10月,重写于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