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印象
徐霞
长期以来,青岛于我,不过是个抽象的地名,从无向往,也无想念。炎炎夏日,我与青岛不期而遇,公务之余,走马观花逛了逛,从此,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青岛就生动而鲜活地植入我的记忆,再也挥之不去。
我入住的惠国宾馆面朝汇泉海弯,站立窗前即可欣赏大海风光,中国海巡、中国海警及各种游船历历在目。夜晚,虽听不到海浪拍岸的声音,海船的汽笛声却不绝于耳。
清晨,海上雾汽弥漫,能见度极低,虽没有我想象中的海上日出美景,但干净的蓝色海水与阴郁的灰色天空也能相映成趣,高大的舰船及海中的小岛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犹如海市蜃楼,别有一番韵味。傍晚时分,各色灯光将汇泉海弯染得五彩斑斓,沿海弯漫步,海风吹着我的衣裙、长发,凉爽而惬意,空气略带咸腥味,有着浓浓的海岛氛围。沿途散步的、跑步的人络绎不绝,海里有游泳的青年,海边有垂钓的老人,沙滩上、礁石上捡拾贝壳的人群五颜六色,将海湾点缀得温情而又妩媚,拍婚纱照的情侣们脸上写满幸福。
不知不觉间,我已走到青岛著名风景点--栈桥,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上游人如织,海中游船穿梭。桥的南端筑有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两层八角楼--回澜阁,伫立阁旁,观赏层层巨浪涌来,浪花腾跃的景象,感受“飞阁回澜”的壮观。
如果时间允许,向东一路走去就到了人称“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八大关。所谓“八大关”,是指这里的八条马路均以中国古代长城著名关隘命名,有耳熟能详的嘉峪关、涵谷关、居庸关等等,这里有著名的花石楼、公主楼等一大批欧式别墅,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点。
走路走饿了,邀约三五朋友,乘“滴滴”直奔啤酒街,随便走进一家大排档,点上辣炒蛤蜊、油爆海螺、鲅鱼饺子、海菜凉粉、清蒸生蚝、烤鱿鱼、皮皮虾……当然,青岛啤酒才是这里的主角。朋友说,夜有酒作陪,小醉;酒有夜作伴,小香。放眼望去,街道上、酒馆里人群熙攘,有黄皮肤的中国人,也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喝酒的款式更是五花八门,有用塑料袋装着啤酒边走边喝的,有将五六支吸管插入一个扎啤杯,头挨着头同时吸喝的,也有用大啤酒杯独自猛喝的。仿佛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豪饮啤酒是天经地义的事,我这个从不沾酒的人也豪气冲天、开怀畅饮,一大口啤酒下肚,口齿醇香、神清气爽,几杯酒入肚,微醉微熏,尽享快意人生。
啤酒街是一条海鲜美食街,有正宗的青岛新酿原浆啤酒、黑啤酒等,让人大饱口福、乐不思蜀。更让我兴趣盎然的是这条街还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一个缩影,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厂就坐落在这条街上,此外还有啤酒博物馆和啤酒宫,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可了解青岛啤酒的百年历史和文化传承。
说到历史传承就不得不说啤酒酥了,这种加了青岛啤酒的酥饼,因为其承载的故事温暖动人格外受人青睐。据说,解放前,青岛啤酒厂有一个周姓工人,因家庭生活贫困,家人经常食不果腹,周姓工人就把厂里废弃的酒糟带回家,掺进面粉里,做成一种非常酥脆并略带啤酒香味的酥饼给家人充饥,不仅避免了家人饿肚子,还分给亲朋好友和邻居,大家吃了之后,觉得非常美味,也纷纷效仿,啤酒酥一度成为当时最风靡的食品,帮助很多百姓度过了艰难岁月。解放后,生活条件渐渐好了,啤酒酥的做法竟然失传了。
2008年,内地的高先生陪同台湾朋友郑先生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时,听到了啤酒酥的故事。高先生和郑先生在感动之余,一起在青岛走访当地老人,搜集、整理各种资料,试图恢复啤酒酥制作工艺,经过反复测试,2013 年研发成功,啤酒酥二度逢春,成为最具青岛城市风情的名特产品,成为百姓旅游回家、走亲访友、逢年过节随手必带的健康礼品。
刚踏上青岛地界,就听朋友念叨劈柴院,并说不去劈柴院吃一次海鲜烧烤等于青岛白来。于是找个空闲到劈柴院走走,但见窄窄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种海鲜烧烤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杂陈其间,香味扑鼻,街上的游人手里举着串烧、脸上挂着微笑、摩肩接踵,整条街繁闹拥挤、热火朝天,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这样一条小吃街为什么起名劈柴院呢?朋友说,这里原本叫江宁路,是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修建的,当时是个“劈柴市”,市民烧火做饭及烧制砖瓦的劈柴都要来这里买。有人就到这里卖小吃,以方便买卖劈柴的人,结果生意极好,于是来这里卖小吃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发展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
原来,劈柴院承载着青岛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记忆,融合了青岛人的美食特色,难怪让人念念不忘。
时光匆匆而过,短暂的青岛之行结束了。忘不掉的是青岛啤酒的幽幽醇香,抹不去的是留在心底的温暖故事,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是独具特色的青岛风光。
(图片为手机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