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学习时,我们的感官、情绪、思维之间的联系,对于指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识周围环境、提高能力素质,对于促进我们成人打破既有束缚、开展创新行为都有帮助。
首先,在学龄前和学龄阶段,怎样的认知过程能够让我们全面发展呢?
“丰富的情感,犀利的思想,强大的意志,不断交织,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有意识的重复就是培养意志,无意识的重复就是培养情感。
比如,幼儿阶段,童话故事的美好结局就是通过培养愿力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与世界产生链接,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做有意义的事,也是在培养意志力。
“饭前要洗手”,从有意识的重复到无意识的重复,培养了情感,过有规律的生活,也培养了孩子的安全感。
童年最关键的是,要走进大自然。
在逐渐长大之后,从有意识的重复、主动的坚持,到逐渐明白意义所在,对生命的意义,对宇宙的意义,让更高更大的愿景去支撑青少年的成长。
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艺术活动都可以带来快乐、无意识的坚持,其目的是展现美与和谐。
第二,从大脑科学的角度,我们来看看,培养新习惯、改变心智/行为模式是怎样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反复验证和发酵咀嚼的过程是将新认知发展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在我们学习或者是尝试探索时,产生的新经历促使大脑处理五官带去的信息时,也产生情感情绪,即外在经历丰富内在大脑。
当能应用你所领悟的东西,将它个人化、演示出来,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做事方式,获得新经验。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有了理论上的思考,它会让我们遇事或者受心理暗示时,从启动最初的应激反应模式转到观察模式。
当前额叶把新的脑神经链接建立完备,旧思维改变,新连接产生。
从而,促使身体通过生化改变从感觉上得以理解理论知识,身体也获得了经验,认知内化,身心合一。
身体行为上的改变,也是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长期训练促使新习惯产生。
第三,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怎样来应用上面的理论呢?
我们人与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有联系的。这既是整体思维,也是因果关联。
你的想法会促使情感情绪、观察角度、思维方式、内在图景的改变,从而指导你的行为。
之后,行为产生的一连串反应,又会让我们进一步开拓出更多可能,如此良性循环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