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一个月,终于又满血复活的回归到这个拼杀的战场。
今天在一位面试官那里听到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当然要有好的idea,如果只是画画原型,写写文档,做些执行,那谁都能做,这样的产品经理有什么用。”其实当时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就并不完全赞同,但也并没有立即反驳。事后回来自己又想了想他为什么会那么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再看看他们的产品,似乎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整个产品是以内容为主,由七条产品线组合在一起,每条产品线都是一个单独的专题,比如教育、健康、娱乐...所以整个产品概括说来,更像是一个由不同的专题内容整合在一起的集合,这样的产品,即使是内容之间有重叠,但并不会有复杂的逻辑穿插,产品的梳理也只是内容的专题划分和展现。所以想通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即使是一位面试官说出这样的话,也只是基于对自己产品的认知。
只是经过这一番思考,由此却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类比。如果拿这种以内容为主体的集合型产品和一个有着复杂逻辑的系统来做对比的话,特别像水果拼盘和乱炖。同样都是很多的食材/功能集合在一起,一个是单纯的整合,而另一个则是整合加杂糅,最后却还都要达到条分缕析的视觉效果。如果说产品经理就是烹饪美食的厨师的话,做一个拼盘你只要了解所有食材的口味特性然后将它们合理摆放就可以了,而如果你要做一锅像拼盘一样精美而又不失美味的乱炖,不仅仅要了解它们各自的特性,还要熟知它们之间相互碰撞会激发的效果,以便在烹饪过程中合理划分、精准把控,最后还要清晰呈现。这其中的逻辑能力和表现力真的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为什么会突然想把这些写出来?只是这段时间的沉淀,确实对这个行业,这个岗位思考了很多,有了很多不一样、甚至是颠覆以前的认知。之前很多不以为然的、满不在乎的,甚至是刻意忽略的,一点点累积下来,竟然都成了自己的致命伤。
一、原型很重要,真的不是简单画画想法表达出来就可以。
原型是一个产品从想法到落地的第一个产出物,而且这个产出物是可执行的,甚至它就是执行标准。架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正确,流程是否通畅,分支是否完备,页面是否齐全,元素是否恰当,交互是否人性,提示是否友好,等等,从大到小,由里到外,一个原型要做到别人一看就懂,每个岗位都可以精确执行,真的很考验一个人的功力。尤其是在现在产品迭代越来越快速的发展下,一个可以精确执行的产品原型是可以大大节省沟通成本,缩短开发时间的。毕竟现在的市场,时机就是产品的生命源。所以,哪怕只是做一个优秀的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逻辑复杂的系统的时候,其中的逻辑梳理就足以让你怀疑人生,更何况还要梳理过后把这些复杂的东西以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清晰易操作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和大多数把做出一款爆款产品为奋斗目标的同行们不同,我的终极目标确是可以做一款这样的,复杂又庞大的管理系统,哪怕只是参与其中做一个小小的模块,都可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为什么会对这样的后台系统情有独钟?我想应该是喜欢那种静心思考、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过程,就像是做数独游戏或者推理题,哪怕有时会痛不欲生,但也依然可以乐在其中。
二、知识架构、方法论很重要。
(未完待续……)